“水英爸”趕工
口述人“水英爸”
女,58歲,在家務農,平凡村八組人。兒媳皆出去打工,她和丈夫、兩個孫子生活在一起。家里開了一個小賣部和一個茶館,茶館主要供本組的農戶打牌。“水英爸”喜歡趕工,在把自家的收成搞下地之后,她經常給別人揀棉花,一天可以掙50到90塊錢不等。在平凡村,像她這樣趕工的老婆婆還有很多,年齡均在60歲左右。
引子
去年10月我回家采訪的時候,正是農村收獲棉花的大好時節。偌大的一片土地,放眼望去,豐收滿園。在微風的吹拂下,一朵朵棉花隨風搖曳,惹得辛苦了一個春天和一個夏天的農民喜笑顏開。有花就有收成,有收成就有希望。
在我看來,揀棉花是一件麻煩事,需要有足夠的耐心。為了把棉花從田里收回來,農民在早上五六點就得起床,乘著天氣涼爽,把棉桃從棉梗上一個一個拉下來,裝在蛇皮袋里背回屋,他們稱之為“拉棉花”。因為去得太早,露水還沒干,所以他們在拉棉花的時候要在衣服外面罩一層雨衣或者塑造膠紙。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因為天氣很熱不能出去干活,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掰棉花”,就是把棉花從棉桃里拉出來。掰棉花的時候一家人一邊聊天,一邊干活。從下午4點到下午6點,農民又背起蛇皮袋到田里去“揀棉花”。為什么叫揀棉花呢?因為到了下午,棉桃和棉梗已經被太陽曬過了,很干很脆,所以你只要輕輕一扯,棉花就像被拉長了的泡泡糖一樣,從棉桃里脫殼而出。如果你繼續像上午那樣“拉棉花”,搞不好就要把整個棉枝扯斷。這是農村人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靠牢得很。到了晚上,一家人又圍坐在一起,一邊看電視一邊掰棉花,一直掰到晚上十一、十二點。
有的農戶種的田比較多,棉花自然是很難全部收回來的,有時也擔心下雨,因為下雨之后棉花容易爛掉,賣不出好價錢。在這個時候,請工就成了必然。去請誰呢?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已經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在屋里種田,唯一能請的就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特別是老年婦女,我們那的人都叫她們“老婆婆子”。老婆婆子們年紀大了,兒女也成家了,平時有空的時候就幫同村的種田大戶打打臨工,如插秧、割谷、拉棉花、揀棉花、掰棉花等等,搞幾個小錢掙點生活費,或者留著以后看病,買幾身新衣裳。這種打臨工的行為在當地被稱為“趕工”。“趕”是什么意思呢?我姆媽跟我講,因為你到別人家里幫工,就必須得早起,要在天剛剛亮的時候趕到東家的屋門口,去晚了怕東家不高興,所以一路上就蠻趕急,這就是“趕工”。
“水英爸”就是這樣走入我的視野的。按輩分,她是我的奶奶,但按照我們當地的稱呼,我喊她“爸爸”。其實就是奶奶的意思。在家的那幾天,我注意她很久,每次都發現她和三四個老婆婆子在別人家里揀棉花,直到天黑了才回去。終于有一天,我找到她家里,問她為什么這么拼命地幫別人揀棉花。
口述實錄 為了錢,更為了生活
為了搞生活啥!小賣部也沒得生意,隊里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前天批發來的一箱罐頭,一個都沒賣出去,全部讓兩個孫子給吃了。我們家里條件太差了,運氣又不好。
我們兩個人老害病。我和你爹爹(爺爺)長期吃藥,長期打針。唉呀,我們每年都要給醫院送去大幾百、千把塊錢。那些在醫院檢查的條子,一大扎!你爹爹去年、前年在市里檢查,醫生說他又是腸炎,又是膽上有問題,又是胃病。你看柜子上的那個袋子里面,全部是藥。我還好,就是肚子疼。我的肚子一疼起來呀,好厲害!一下就疼得暈過去了。原來9分錢一斤谷的時候,我們賣了900塊錢,現在賣1萬塊錢都不止吧,你說多不多?賣了之后你爹爹就陪我到重慶西南醫院去檢查。醫生說是生了小孩,血水沒有流干凈,是那些塊塊狀的血在里面疼。后來再疼的時候,我們到市里去檢查,醫生說沒得問題。到武漢同濟醫院去檢查,醫生也說沒得問題。不知道為么子啥?有一年你爹爹在沙市打工,我肚子疼,在王群英那里打針,過了一會就疼得暈過去了。別人打電話給我兒子,我兒子又打給他爸爸,他爸爸馬上又從沙市趕回來,當時把他們快嚇死。還有一次是8月份的時候,我正在屋里搞事,突然間就覺得不對勁。我兒子馬上就把我送到周醫生那里去看,他是用摩托車送我去的,結果還沒下車,我就疼得暈過去了。我兒子把我往前拉,我就往前爬,疼得啊……其實那個時候我心里是明白的,別人說么子我都聽得到。再就是腰疼,腰疼一般都是因為搞事搞狠了,歇兩天就好了。就怕肚子疼,一疼的話肚臍周圍起這么大的疙瘩。現在還好,沒得疙瘩了。有時一個月疼一次,有時兩個月疼一次,沒有規律,你拿它沒得辦法。不知道是么子啥,真是見鬼!
安置兒子結婚,我們欠了2萬塊錢的債。為這個事,你爹爹在海南打了3年工。第一年打了6000塊錢,第二年打了7000塊錢,第三年打了9000塊錢,回來就把債還了。還了之后呢,就巴不得再打點錢小用一下。你看我們,十幾個舅侄兒子和女兒,我娘家那邊有七弟兄,再加上我伯伯那邊還有7個孩子,7個孩子又生了很多小孩,你說我有多少親戚!而且還有兩三個侄兒侄女沒成家,到時成家的時候我哪里有這么多禮錢呢?我就跟老頭子說,你再出去打一年工吧!掙點錢了送禮,手里也寬闊一點。那一年他是正月出的門,到5月回來就生病了,一直到今天再也沒出去過。現在他老是在吞藥,每天晚上都要起來吞幾遍藥,身上光是病。我們呢,就是病多,為么子說手上蠻困難的咧!
去年一年,我們送禮金都花了6000塊錢。親戚太多了,你說怎么搞咧?這個舅侄兒子,那個舅侄兒子,舅侄兒子還要生小孩,太多了!你就應付不過來。今年還沒怎么送禮金,最大的一次就是我的外孫女過10歲生日,我送了1000塊錢。到現在為止,我還有6個舅侄兒子沒結婚,兩個舅侄女兒沒出嫁,加起來還有8個,所以我還要準備好多禮錢啦!
我們掙的錢基本上沒得存款,都用掉了。我的孫兒要冰箱,要吃冰棒雪糕,我手上沒有錢,就在大孫女手里借了500塊錢。這是她的壓歲錢,攢起來的。我就跟她商量,先從她手里借出來,把冰箱買了,等我把谷賣了就還給她咧!我兒子出去了,就把他的兩個小孩交給我,負擔也蠻重。他們一會要吃這個,一會要吃那個,我手上又只有這點田。8畝多地,賣了1萬斤谷,大概1萬2千塊錢。但是開支又好大咧,除掉種子、肥料、藥水,最后真正賺到的就是7000塊錢。這點錢哪里夠用咧?
前一陣,計生站的人找到家里來,說我的小孫兒生早了一點,要罰1萬多塊錢。我就把我們的實際情況講了一下,別人看我的樣子也是病怏怏的,就罰了1000塊錢。這1000塊錢都是從別人手上借來的。
為么子我的兒子媳婦要出去打工咧?就是因為家庭太困難啥!他們在屋里種田,種了兩年棉花就虧了一年。第一年賺了萬把塊錢,就把這個廚屋蓋起來了。第二年棉花的價格跌到2塊、1塊6、1塊4一斤,就虧了嘛!我們一共才8畝多田,你說怎么把一大家人養活呢?6張嘴巴要吃要用,還有這里的禮錢、那里的禮錢。2009年他們就出去打工了。出去啊,運氣不好。第一次出門,他們找的廠不好,沒搞到么子錢。今年出去沒多久,我兒子打電話回來,說他感冒了,跑去打針咧,藥打反了,把人搞得不能動了,癱瘓了,馬上就去住院,花了千把塊錢。我讓他找醫生賠錢,他說醫生是本地人,拿他沒得辦法。他給你打針,沒有給你開收條,你憑什么找他?沒得證據嘛!人啦,運氣不好,不怕你狠。前幾天兒子打電話回來,說他已經好了,打工去了,我就放心了。現在他換了一廠,效益還可以,第一個月結了2700塊錢,第二個月結了2600塊錢。
不能讓東家吃虧我揀棉花咧,已經揀了半個多月了,搞了八九百塊錢。剛開始是50塊錢一天,后來是60塊錢一天。
你爹爹搞不好事,我有時間就出去趕工,搞點小用錢。一年到頭,襪子、衣裳還要買一點點。還要買菜吃,兩個小孫兒要吃嘛!他們的衣裳錢、學雜費我們不管,只管他們吃。早上咧,你爹爹就煮一碗1塊5角錢的方便面,加一個雞蛋,給小孫子吃了去學校。去的時候還要給他1塊錢,再帶一些零食。回來之后他們要吃好一點的菜。所以我為么子要出去鬧一下的咧,不鬧的話過幾天別人把棉花一揀完,你就一分錢都揀不到了。你到哪里去掙錢咧?所以能動的時候,我就出去趕工。反正都是一個村里的,就幫別人揀一揀。
揀棉花也蠻辛苦,瞌睡睡不好。我們一般蠻早就起來了。有時候4點多就起來,有時候是5點,或者5點半,要看事情的多少來決定。有時候有衣服要洗,就早一點起來。有時候人搞得太累了,就多睡一會兒。有的東家離我們太遠,也要早一點起來。我們必須在天剛剛亮的時候,到達東家的屋里。你要是去遲了,還不是怕東家說你乖懶。像我們中午吃完飯,一般都是歇一小會兒就走。要是坐得時間太長了,怕東家不喜歡。東家嘴里說讓你多休息一會兒,你還真的多休息一會兒?
遇到好一點的東家,天剛黑一點的時候就可以回來了;如果遇到的東家不好,就只能摸黑回來。
端別人的碗,就要服別人的管。是不是?你怎么就不聽東家的呢?他們不好意思說你,你都這么大年紀了。你看我,58歲,快60歲了,看別人的臉色好像不太好啥。我哪天不是早睡早起,天一麻絲亮就出門?我這個人,寧愿自己吃虧,也不讓東家吃虧。
我們這些揀棉花的人啦,都是一些老婆婆子,有一個班子,大概有七八個人。別看我們年紀大,好多人都搶著要我們幫工,揀棉花。一來棉花多,他們自己忙不過來;二來今年的天氣不穩定,老下雨,棉花一淋雨就爛在田里了啥!為么子說今年的棉花價格高,但是產量跟不上的咧!不過我不要它下雨了,前一陣連續下了7天雨,搞得我不能出去趕工。前幾天開天(天晴),我連續揀了8天,還掙了一些錢。
我們這些老婆婆子在一起有蠻多話講,邊講邊揀棉花,日子就過得快些咧!不管怎么搞,反正有話講。人多了,就你一句,她一句,講的都是一些笑話,哪里有么子正經八里的話。棉花地里咧,就亂說咧!能說的也說,不能說的也說,說完了就笑咧!
采訪手記
采訪完“水英爸”以后,我去采訪另外一個經常趕工的老婆婆。她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是:“‘八十歲的老兒砍黃蒿,一天不死要柴燒’,你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搞事。”回來的路上我想了很久,這或許就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形象吧!
——曾維康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