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無法選擇的命定歸宿
對學生的作品,導師李彬教授這樣評價:“曾維康同學的碩士學位論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調查報告。首先,如此集中、翔實展現中國農民群像與心聲,在共和國新聞史上尚屬罕見。雖然當代諸多學科以及眾多學者對此都有堪稱經典的專題研究,但從新聞學介入這個領域,這應是第一篇。唯其如此,愈顯珍貴。這樣一部作品不僅突出展現了當下中國農民的‘原生態’,也為社會史、政治史、心態史、民俗史等提供了頗有參考意義的一手文獻。其次,為以一人之力實現這些目標,作者不僅做了所有新聞學基本功課,包括案頭工作、采訪調查、謀篇寫作等,還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如三農問題、社會轉型等,并結合自身來自鄉村、又對東中西部不同區域的基層狀況有所了解等優勢,對作品及其主旨進行了深入細致、實事求是的思考……”
李彬教授對我說,報告采用口述敘事,雖經過用心剪裁,但有的地方還是不免瑣細、拖沓、重復,如何處理“原生態”與“可讀性”之間的矛盾,尚需進一步思考探索,但瑕不掩瑜,曾維康開了新聞系研究生的一個先例。
半年前,帶著這份“對學生時代的交代”,曾維康畢業離開清華園,作為選調生遠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平果縣。我從新聞與傳播學院院辦得知,畢業前曾有系里的老師給他推薦了一份年薪十幾萬元的工作,連帶著解決北京戶口。“唉……怎么可能不心動呢?你知道,那是很痛苦的一段時間。2007年父親去世,眼下母親還一個人在老家辛苦種地。家里就我一個大學生,母親堅決不同意我再回農村工作,和我吵得很厲害……”
曾維康還是選擇了農村。他說,愛、責任與堅持讓他奔向了這個命中的歸宿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從農村來,要到農村去。”這不算出人意料,至少于我看來很平常——
2009年3月21日晚間,那是我與曾維康認識之初。清華大學西階教室內,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的李成貴為清華師生作了一場題為《中國農村的改革與發展》的主題演講。演講結束的提問環節,第一個舉手的是曾維康,面對臺上的權威他沒留任何情面,“您的演講很完整,理論也無懈可擊,但我沒有聽到任何面對廣大基層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實際對策,您了解農村的鄉親們最真實的疾苦嗎?”
那時,我與曾維康相鄰而坐。他說話時,拿著話筒的手在顫抖,眼眶里飽含著淚水。
(應受訪人要求,文中地名除湖北、荊州外為化名)
26位口述鄉民列表
劉賢良,男,61歲,鄉鎮企業干部,平凡村八組人。因早年曾教過18年書,村里人人都叫他“劉老師”。他在地方上德高望重,為人正派,熱心地方公益事業。
徐立人,男,41歲,原平凡村黨支部書記,平凡村五組人。歷任平凡村村安保主任、會計、村副主任、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2009年11月前往長沙打工。
張新平,男,49歲,鄉村民辦教師,平凡村九組人。曾任平凡村小學校長,教齡長達30余年。
曾太平,男,64歲,鄉村醫生,平凡村一組人,是曾宏圖的父親。20歲起開始在平凡村衛生室行醫。
曾宏圖,男,38歲,鄉村醫生,平凡村四組人,曾太平之長子。2010年底,他在縣城的“黑診所”營業8個月之后關門。目前在給別人打工。
周大師,男,40歲,鄉村道士,平凡村五組人。
楊學勤,男,32歲,大學講師,原平凡村七組人。1998年,楊學勤成為平凡村第一個考上重點大學的大學生,傳為佳話。
陳永信,男,55歲,國家干部,原平凡村五組人。1995年調入鎮里工作,先后擔任副鎮長、政協聯絡主任。
慧芳姐,女,32歲,私營企業老板,原平凡村七組人。結婚后,與老公在廣州創辦了一家生產DVD的電子廠。
東方哥,男,43歲,在外養豬,平凡村一組人。18歲自立門戶時就帶著一幫人組建起自己的施工隊,在村內小有名氣。
老劉,男,52歲,在外務工,平凡村七組人。2010年,老劉被駛來的公交車撞倒,頭部失血嚴重。康復后,老劉被鑒定為“十級傷殘”。
虎哥,男,32歲,在家務農,平凡村三組人。2009年底,他除了種地外,還在隔壁鎮上租了一個魚塘養魚。他是平凡村年輕人中致富的典型。
劉漢田,男,41歲,在家務農,平凡村六組人。專門在外面跑運輸,夫妻倆是平凡村勤勞致富的模范。
徐添富,男,40歲,在家務農,平凡村五組人。從小就與養殖結緣,是平凡村有名的副業大戶。
大平哥,男,45歲,在外務工,平凡村六組人。2007年以前,他和妻子一直在家種田。因妻子身體欠佳,不能再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兩人外出打工。
阿童,男,18歲,在外務工,平凡村九組人。2008年初中畢業后,到市里學汽修。2010年春節過后,被同鄉帶到溫州打工,當起了快遞員。
周元,男,22歲,在外務工,平凡村一組人。后到廣州打工。期間受旁人誘惑,陷入“傳銷”陷阱。目前仍在廣州打工。
小琴,女,21歲,在外務工,平凡村二組人。初中畢業后學了一門裁縫的手藝。她是平凡村出門打工者中年齡較小的青年之一。
松哥,男,32歲,在外務工,平凡村七組人。初中畢業后當過幾年小學教師。2005年到廣東打工。2009年3月開始租房子開旅社,主要客人是長途貨運司機。
劉天,男,26歲,在外務工,平凡村四組人。2003年初中畢業后學裁縫,2004年開始打工生涯。
水英爸,女,58歲,在家務農,平凡村八組人。兒、媳皆出去打工,她和丈夫、兩個孫子生活在一起。家里開了一個小賣部和一個茶館。
曾為民,男,64歲,老干部,平凡村一組人。先后擔任平凡村團支部書記兼民兵連長、分管水利和財經的副書記,1988年卸任。
李明耀,男,70歲,老干部,平凡村五組人。先后擔任平凡村民兵連長、分管財經和生產的副書記,中間當過一年的一把手。
徐日富,男,75歲,老干部,平凡村三組人。曾擔任平凡村民兵排長。
馬湘雨,男,67歲,國家干部,平凡村十組人。坐過幾年牢,在經過3年多的努力后,1992年恢復黨籍和工作,擔任鎮農村福利院院長。期間,他榮獲市、縣獎勵20余次,被評為市“十佳共產黨員”。
周群芳,女,76歲,在家務農,平凡村八組人。12歲被送到平凡村當童養媳,16歲結婚,34歲時丈夫因病去世,一個人將5個兒女撫養成人。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