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會議評審情況和評審結果,會議評審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負責人:一年一度的評審大會不僅僅是單純的項目評審會,也是一次重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中央領導同志每年都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國家社科基金的性質和定位決定了評審立項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導向性都很強,所以我們采取了通訊評審與會議評審相結合的評審機制,對所有通訊入圍課題在會上再把一道關。會議評審主要包括專家主審、小組討論推薦、大組討論投票、召集人和主審專家簽署立項意見等規定程序。會議評審主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強調嚴把政治方向關和學術質量關。把堅持正確導向作為評審立項的第一位要求,把課題質量水準作為判斷能否立項的基本前提,確保立項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由于把關嚴格,今年重點項目計劃立350項,實際只評出309項,有4個學科沒有用完立項指標。二是強調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立項重點。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現實問題、學科建設重大基礎理論問題集中確立一批研究課題。三是強調綜合平衡,擴大覆蓋面和受益面,確保立項單位和地區分布大體均衡合理,體現年度項目的公益性和帶動作用。四是強調嚴格評審程序、嚴肅評審紀律。我們通過采取專家輪換上會和回避制度,嚴格信息保密制度,建立專家信譽檔案等措施,確保評審公平公正。比如會議評審專家庫有1100多人,每年隨機選取約280人參會,今年選用了160多名新聘專家上會。再比如我們這幾年在會上不再印發全體專家名單和房間號,只發本組專家名單,入圍名單在大組投票前才發給專家,以避免信息外泄,這些措施均取得很好效果。
今年入圍上會課題共5888項,會議評審專家組建議立項3820項,入圍課題與建議立項課題的平均比例為1.54:1,這就意味還有40%的課題在會議評審環節被淘汰。會議評審被淘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有這樣幾個因素:一是同類課題入圍較多的,一般只立1—2項,往年同類課題已經立項的一般也不再立項。二是申請人前期成果較少、研究基礎較薄弱的被淘汰。由于通訊專家只評審活頁論證,對申請人的學術背景等個人信息并不掌握,有些活頁寫得很完美,通訊評審高分入圍,但上會后專家發現申請人并不具備相應的實力。三是集體討論時不同專家對申請人學術觀點、研究能力等方面有不同意見,在立項指標有限的情況下,爭議較大的項目往往就難獲立項。四是綜合平衡和傾斜政策因素。在同等條件下,評審組會適當兼顧立項地區和單位分布的適度平衡,并向西部地區和青年人才傾斜。
經過會議評審和網上公示,今年立項課題總數為3816項(有4項課題因舉報未發立項通知書),各學科的立項名單已上網公布。按地區統計,全國31個省(區、市)和在京委托管理單位均有立項,立項數超過150項的有9個省份,包括上海、教育部在京直屬高校、江蘇、湖北、廣東、山東、湖南、浙江、河南,上述省份共立1923項,占50.3%;立項數在50—150之間的有20個省份,立項數低于50項的有7個省份,大體反映了各地研究實力。按系統統計,高校系統共立3286項,占86.1%;社科院系統230項,占6%;黨校系統132項,占3.5%;軍隊系統52項,占1.4%;各級黨政機關及其他116項,占3%。
記者:從立項概率上看,能否獲準立項與申請人的職稱和年齡因素是否有關?
負責人:能否獲得立項,關鍵看選題和論證的質量。至于立項與職稱和年齡的關系,我這里通報幾組數據供大家參考。按職稱統計,今年具有正高級職稱人員申報8867項,入圍2080項,入圍率23.5%,立項1420項,立項率16%;副高級人員申報12089項,入圍2353項,入圍率19.5%,立項1444項,立項率11.9%;中級職稱人員申報6953項,入圍1423項,入圍率20.5%,立項936項,立項率13.5%。立項課題負責人的正高級、副高級和中級職稱人員比例為3:3:2。博士生導師申報2431項,入圍795項,入圍率32.7%,立項625項,立項率25.7%。上述數據表明,具有正高職稱或為博士生導師的申報者總體立項率較高,反映其較強的研究實力,副高級職稱人員低于平均立項率,中級職稱申報者立項率并不低,這與青年項目傾斜政策有一定關系。按照年齡結構統計,今年申報人出生年份跨度從1928年到1991年,相差63歲。30—45歲這一年齡段共有17729人申報,占總申報量的62.9%;共有2395人立項,占總立項數的62.7%,這一年齡段學者是申報和承擔項目的主體。30-35歲青年學者申報占比為22.11%,立項占比達25.18%,表明這一年齡段的學者積極性很高,成為承擔項目的重要生力軍,45歲以上申報和立項人數則逐級減少。在23個學科中,人文學科立項負責人的平均年齡為42.78歲,社會科學項目負責人平均年齡是41.7歲,兩者相差1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