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國經濟轉型30年》(英文版)
《中國經濟轉型30年》,英文版名稱為Transforming the Chinese Economy,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于2010年8月出版發行。該書原著主編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員;譯者Bryan Davis,畢業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獲漢語言學士學位,2005年至2007年在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學習漢語,獲碩士學位。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是中國特色經濟理論的發展,其中不僅包括與經濟改革實踐密切相關的轉軌經濟理論、與二元經濟結構轉換相聯系的經濟發展理論,還包括打上中國轉軌和發展烙印的宏觀調控理論,以及與民生有關的勞動經濟學理論等。為該書提供論文的各位作者,恰是上述各領域中從事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優秀代表。他們不僅是活躍在經濟學前沿的學術領軍人物,同時又是中國經濟改革的全程參與者和觀察者,其中一些作者本身就直接參與了改革方案和發展政策的制定。這樣一個作者群體參與的寫作,保證了該書所反映的改革開放30年全貌,不僅是現象層面的觀察,甚至也不僅是理論層次的總結,還是決策角度的回顧與分析。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Qun Chan積極評價該書說:“改革開放的30年中,中國致力于建設正確和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既有不同的聲音,也發生了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該書將為讀者展現這一時期的歷史。該書的英文版向西方讀者提供了大量關于中國經濟發展30年中具有代表性的數據和案例調查,不僅如此,該書也提供了讀者需求和感興趣的大量有關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的事件,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和參考價值。”
17.《中國民間組織30年》(英文版)
《中國民間組織30年》,英文版名稱為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1978-2008,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于2011年1月出版發行。原著主編王名,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譯者Brian Connors,畢業于美國華盛頓大學,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
中國民間組織發育、成長和走向繁榮的這30年,正值改革開放的宏大歷史畫卷逐步展開的轉型時期。由此,民間組織在某種程度上承載著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重任。在相當程度上,這個由各種民間組織所構成的社會體系的改革、完善與建設的要求,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面臨的任務是高度吻合的。可以說,由各種民間組織所構成的社會體系,與由各類企業構成的市場體系,以及由各級黨政機關所構成的國家體系,共同組成三位一體的現代中國社會,它們協調配合、相映成輝,共同推動著中國社會在轉型中成長進步、走向繁榮。
該書試圖從幾個不同的視角來測度、把握和總結民間組織的發展及其所帶來的變化。這些視角包括歷史進程、公民權力、制度變遷、治理結構、民間組織與政府的關系、民間組織與社會的關系、民間組織與政治改革的關系以及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總體變遷等。
美國加利佛尼亞大學教授Christine Yan對該書給予高度評價,他說:“該書脈絡清晰地闡述了中國30年間民間組織發展的歷程。從幾個不同的視角來測度、把握和總結民間組織的發展及其所帶來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的基本共識,即改革開放30年來民間組織的發展正推動著中國走向公民社會。”
18.《中國社會變遷30年》(英文版)
《中國社會變遷30年》,英文版名稱為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s in China,由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于2010年8月出版發行。原著主編李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譯者Michelle Wan,畢業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漢語學士學位。
該書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間社會變遷的歷程進行了剖析,以社會學的整體視角探討了社會結構、社會政策、社會制度、城鄉區域等的變化,詳細分析了這個宏大歷程對中國社會分層、農村社會、城市化、城市治理結構、單位制度、人群消費、婦女地位、社會政策等方面的影響,同時還分析了核技術進步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九位社會學學者的學術梳理和理性反思,為讀者了解中國社會30年的發展變遷提供了全面而獨特的觀察視角。
該書出版后,受到了海外學者的關注,華盛頓大學副教授Amy Anagnost評論該書說:“這是一本描述清晰和深入分析的資料用書。它為西方讀者展示了中國社會在1979至2008年之間的發展和變化。該書非常適用于對那些社會學類的學生及研究人員,同時也很適合于圖書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