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國農村金融論綱》(英文版)
《中國農村金融論綱》,英文版名稱為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n China,由天窗出版集團(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Inc)于2012年9月出版發行。該書原作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雨露和中國人民大學馬勇博士。譯者Jane Susan Elliott,為前英國外交官(1980-2005) ,1990-1997年、2000-2002年曾駐香港領事館,現退休后兼職翻譯、編輯及索引編制員。
對于邁入中等收入國家的中國而言,在轉型過程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拉大,“三農”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事關改革全局的戰略問題。從最近國內的某些研究來看,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和傾向:一是過分強調中國農戶的特殊性,忽視其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一般經濟特征;二是分析時間窗口過長,對其間的邏輯連續性未作合理的解釋;三是過分強調正式金融制度安排與中國小農經濟的“不吻合性”,以至于對未來正規金融的支農改革和努力產生了某種“無可作為”的悲觀情緒。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該書認為,有必要對中國的農戶信用、農貸市場與農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進行一個客觀的再解讀。這一解讀既要有邏輯井然的理論基礎,更需要有切合中國實際的實證檢驗。從當前中國農戶的實際狀況出發,深入考察農戶經濟行為中的微觀機制和局限條件,并對農村金融(包括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的發展問題進行客觀地解讀與評價,有助于農村金融研究的深入和農村金融政策的準確制定。
該書對中國農村金融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其英文版對外國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和政府資政人員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出版以后,不但被海外多所高等學府和圖書館收藏,被世界頂級圖書銷售商陳列銷售,還受到海外學者專家的贊譽。
該書紙版上市僅一個月,就在美國的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等12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和約克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和悉尼科技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德國沃爾夫斯堡大學、香港地區的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等世界頂尖級高等學府,以及大英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圖書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等國立圖書館均有收藏。
該書的電子圖書在美國的Ebrary、世界頂級電子圖書銷售商Igroup Publishing、世界最大的圖書提供商Ingram Content旗下的MyiLibrary,以及全球最大的圖書館電子圖書供應商Dawson Books均有陳列銷售。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eit en Research Centrum)教授NicoHeerink曾為《中國農村金融論綱》寫過書評,評論中肯定了該書提供的詳實數據和對“三農”問題的研究以及縮小城鄉差距的解決方法,節引原文如下:
In their book, Chen and Ma (2012) provide convincing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 is important for reducing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for solving the so-called Three Rural Issu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rural household incomes).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e book lies i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it provides o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rural finance supply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households’ financial demands and their available fixed assets.
11.《中國:創新綠色發展》(日文版)
《中國:創新綠色發展》,日文版名為中國のグリーン?ニューディール,由日本僑報出版社于2014年2月發行出版。原著作者胡鞍鋼,清華大學教授。譯者石垣優子,日中翻譯學院翻譯;佐鳥玲子,日中翻譯學院翻譯。
當今時代,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態退化、旱澇頻發等等一系列環境危機擺在我們面前,人類正處在未來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應對全球生態危機和氣候變化危機?世界在行動,世界也在關注中國。《中國:創新綠色發展》一書是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對世情、國情、省情長期研究思考和實地調研考察的結晶,是中國學者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展現“中國智慧”、闡述“中國理論”、介紹“中國創新”的一部著作。
該書從人類歷史總體進程和世界視野出發,以綠色發展為主題,以綠色工業革命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理論為基礎,以中國綠色發展實踐為佐證,展現了中國的偉大綠色創新,展望了人類走向綠色文明的光輝前景,設計了中國綠色現代化的目標與藍圖。該書兼顧嚴謹的學術論證與通俗的文風表述,從國內與國際、中央與地方、企業與個人等多個維度對綠色發展這一抽象概念進行全面、生動的闡釋。書中充分表達了一位中國學者的自然觀、文明觀和發展觀:自然觀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文明觀就是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綠色文明;發展觀就是科學發展觀、綠色發展觀。
該書日文版在2014年1月出版后,日本立即刮起了一陣來自中國的“綠色旋風”。有媒體報道,日本兩大發行公司東販和日販分別向日本僑報社發來訂單,連續六次訂購該書。2014年3月22日,日方出版社在北京舉行了《中國:創新綠色發展》等新書的發布會,各界學者和中日新聞媒體共聚一堂,交換意見。翌日,出版單位還在北京舉行了出版祝賀會,吸引了朝日新聞、西日本新聞、每日新聞、共同社、時事通信、東京新聞、讀賣新聞、日經新聞、新華社、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教育在線、光明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環球時報、人民中國等多家中日媒體參加。《人民中國》5月號對該活動進行了介紹。光明網時政頻道還以《胡鞍鋼:我為什么把李克強稱為“環保總理”》為題對該活動進行了報道。
12.《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日文版)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日文版名稱為《人民元國際化報告》,由科學出版社和東京株式會社于2014年2月合作出版發行。該著作原主編陳雨露,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譯者巖谷貴久子,專職翻譯。
人民幣國際化是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為了忠實記錄人民幣國際化歷程,客觀反映在這一漫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從2012年開始每年定期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組織撰寫,得到了財政金融學院、統計學院、國際關系學院的大力支持,眾多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對報告的修改與完善提出了中肯的意見。該報告首創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用來概括和反映人民幣實際行使國際貨幣職能的程度,可為管理層提供簡明直觀的決策依據,也是學術界研究相關問題的實用量化指標。可以說,該報告代表了國內最權威的聲音,是最能夠反映中國學者在人民幣國際化領域研究水平的論著。
該報告日文版于2014年初在日本出版發行,受到了日本讀者廣泛關注。日本經濟界人士十分關心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貨幣“人民幣”的戰略走向,該報告可以向日本讀者真實地反映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及今后的發展趨勢,表明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決心與努力,同時也向日本讀者展示了中國學者對的日元國際化發展模式的研究及評價。
日本最權威的經濟類報紙《日本經濟新聞》在2月初以《走向世界三大貨幣的戰略解說》為題,對該著作進行了評價:與中國其他問題同樣,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評價或高或低各有不同。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撰寫的這本書,以冷靜客觀的角度,根據人民幣的國際化“從無到有的突破”,分析解說了所面臨的現實和今后的課題。
可以預測,二三十年后人民幣將與美元和歐元并立成為三大貨幣。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人民幣遠遠不具備作為結算貨幣所應有的作用以及預備貨幣所應有的功能。因此,建議東南亞聯盟、中南美等發展中國家,應積極使用人民幣。
產生這種想法的背景在于,如果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的當今貿易體制持續下去,可能會使中國企業因匯率變化遭受“巨大的損失”,由此產生了危機感。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教訓,使人們對金融衍生商品等的交易超過實體經濟而過于膨脹產生了警惕。
文章還認為,該書主編是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政策委員陳雨露。通過該書,可以了解到中國政府的中長期貨幣戰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