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探尋“詩心”:<野草>整體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野草》寫作是魯迅陷入第二次絕望時對生命追問的一個過程,伴隨著情感、思想和人格驚心動魄的掙扎與轉換。這是一個由厭棄、哀傷、矛盾、終極悖論、絕望、懷疑、掙扎、解脫、歡欣等等組成的極為沉潛的情思世界。該書認為《野草》并非一般意義上單篇的合集,而是一個整體,在《野草》中存在一個自成系統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野草》處在魯迅人生與文學的最后轉折點的位置上,經過《野草》,魯迅終于完成對自我與時代的雙重發現,將后期的人生投入與現實直接搏擊的雜文式生存中。
作者汪衛東,蘇州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思想文化與文學研究以及魯迅研究等。已出版專著《魯迅前期文本中的“個人”觀念》《現代轉型之痛苦“肉身”:魯迅思想與文學新論》等多部。
14.《朱熹〈詩經〉解釋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該書從解釋學的視角出發,明確指出朱熹的《詩經》學是一個理學化的解釋學體系,即用理學來詮釋《詩經》,從而達到經學與理學的融合。該書用發展的眼光,對朱熹的《詩經》學思想體系進行了探討,一掃之前靜態研究之弊,為研究朱熹《詩經》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間。該書還是一部全面地研究朱熹《詩經》學體系的著作,彌補了之前對本論題僅有專題研究而無系統研究的空白與缺憾。
作者郝永,貴州師范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與思想文化等。
15.《〈箕雅〉五百詩人本事輯考》(上、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箕雅》是朝鮮古代規模最大的一部漢詩總集,所收詩人、詩作貫穿新羅、高麗、朝鮮三代,計有詩人500位,作品2253首。該書以《箕雅》所收的詩人為研究對象,把各種典籍中有關他們生平事跡、評論的材料加以輯錄,還對有關記載不清或相互矛盾的地方進行了考辨。該書具有較強的文獻、史料和工具價值,不但為進一步研究韓國古代漢文學提供了堅實的史料基礎,還有助于中國古代漢文化的傳播與影響研究。
作者趙季,南開大學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朝鮮漢文學文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