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怎樣看待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與變革,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中,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呢?
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首先要堅持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這是就全國而言的,在不同地區和不同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資產,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其比重的大小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要國家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競爭力得到增強,即使公有制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也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同時,公有制經濟比重的減少,也不能影響公有制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堅持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要不斷鞏固和發展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發揮質的優勢。只有努力提高公有制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才能真正堅持和鞏固其主體地位。
堅持和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必須堅持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在社會主義國家,國有經濟既要進入那些非公有制經濟不愿意或難以進入的而又為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部門,彌補私人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不足,更要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主導地位,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國有經濟在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推進、國有企業數量減少的同時,資產總量、上繳稅收、利潤總額逐年增加,國有資產質量不斷優化,管理與經營水平不斷提高,技術研發與自主知識產權能力和數量不斷增長。比如,中央企業80%以上的資產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通信、運輸等行業和領域,資產總量從2002年的7.13萬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1萬億元;同期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12.6萬億元,上繳稅金、實現利潤都有3倍多的增長。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排頭兵”,在實施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大力度的結構調整和大范圍的社會保障,在有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中堅力量。
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是保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必然要求。在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調整布局和結構,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黨中央確定的重大戰略決策。國有經濟從一些領域退出來,同時為了實現規模化生產、完善產業鏈,加強對重要行業或關鍵領域的控制力,也必然會進入一些領域。這種“進”與“退”,是根據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的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進行的正常活動。不能將企業正常的兼并重組,將市場公平競爭導致的“優進劣退”、“大進小出”,片面理解為“國進民退”。事實上,國有企業在調整和重組過程中,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積極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制改造,也進一步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 | ![]() |
(責編:高巍)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