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戲的演唱內容,是敘述體與代言體相結合,以前者居多。即使是敘述體,無論演唱者還是觀眾,都不認為這是說唱,而是表演。因為演唱者不像一般說唱曲藝那樣坐著講唱,而是歌唱與表演相結合,許多時候歌唱只是表演的解說。
如此獨特而重要的戲劇形式,長期以來并未受到學界重視。直至20世紀80年代為編纂《中國戲曲志》進行戲曲普查,才將長期蟄伏于地下或已經失傳的儺戲挖掘出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一些長期廢演的儺戲劇目由存世老藝人作以保存資料為目的的學術性演出。迄今為止,全國發現的儺戲共33種,儺戲劇本有四五百種,總字數1200萬字以上。由于儺戲在舊時為民間草根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但不為統治階級和士紳階層所欣賞,反而經常被禁止,所以儺戲的劇本幾乎從未被刻印過,絕大多數或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或以無文字刻印在心的方式流傳。又由于儺戲的內容在巫師認為具有祈神降福、驅邪納吉的神性,故多秘不示人,其演出傳承的方式一般也以家族為單位代代相傳,這造成劇本的佚失與收集的困難,但也使劇本內容具有相對穩定性。
儺戲的價值
儺戲蘊藏著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累積的民間宗教、倫理、藝術、宗法制度、民俗、語言等豐富的信息,故而有著重要的價值。
儺戲表現了下層民眾的宗教觀、倫理觀、政治觀、歷史觀,融入了底層百姓對人生、社會、天地的認識,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在敘述故事時對大量民俗畫面所作的生動描繪,能為宗教學、倫理學、歷史學、民俗學、方言學等學科提供一般文獻中難以見到的資料。
儺戲鮮活地表現了地域文化,讓人們了解到地方的文化精神。每一地域因其地理條件、經濟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成分、宗法組織等不同,地域文化也有很大差異。而地域文化對生活在該文化圈中人們的價值觀、倫理觀、社會觀等有著深刻的影響,會使群體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觀念,這些觀念以及觀念支配的行動又成為該地域文化精神的顯性表現。地域文化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儺戲是最接近地域文化原體的豐富資料,因為儺戲的創作者基本上都是生活于該文化地域的人,讀書不多且鮮與外界交往,受域外文化影響程度較低,故而其觀念、語言、行為等無不體現著地域的文化。看了他們創作、扮演的儺戲,就能基本把握或了解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精神。
儺戲融入了許多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是一座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學寶庫。儺戲演述的故事多是盛行于當地民間的傳說,且代代累積,并通過一個主干性故事將若干小故事串聯起來。有些民間故事因產生時代久遠,已不為一般人所知,如“秦始皇趕山塞海”的傳說,舊時廣泛傳播,且不同地方的情節還有很大差異,而今60歲以下的人大多沒有聽說過這個故事,但它仍存在于江淮神書“唐懺”中。
儺戲的許多藝術形態值得今天的表演藝術借鑒。儺戲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其內容與形式吻合了民族的生命需要與審美心理,它的一些成功經驗并不因時代的進步而過時,有些內核能給人以啟迪,如儺戲將戲劇表演與觀眾的生命質量聯系在一起;將演員與觀眾打成一片,變被動娛樂為積極娛樂;儺戲的歷史演義故事能讓人了解歷史,生活故事則能告知觀眾歲時風俗、人生禮儀甚至農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的知識。
盡管儺戲有著較多的社會與審美功能,但它畢竟是神靈信仰堅定的農業時代的產物,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在人們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儺戲呈現出衰弱的趨勢。但是,作為一個曾經遍及各地且至今仍活躍在許多地方的宗教與藝術現象,儺戲對于認識民族的歷史尤其是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儺戲劇本是包容著民族、宗教、經濟、宗法、語言、歷史、風俗、 倫理、醫學等豐富信息的物質存在,其文獻價值也是毋庸置疑并將與時俱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