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可以超越歷史,但“精神氣質”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這意味著文學思潮的概念不但有內涵上的“質性”規定,也有外延上的“歷史性”或“時期性”刻度。就此而言,同西方持續2000多年的“摹仿說”相輔相成因而幾乎“無邊的”現實主義,就不是一個思潮的概念,而是一個與“摹仿”觀念及西方敘事文學傳統相關涉的“創作傾向”。由亞里士多德“摹仿說”所奠定的“寫實”傳統,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之前一直是西方文學的主導傳統,后來西方文學史家稱之為“摹仿現實主義”。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思潮衰微、自然主義文學思潮興起之際,徜徉于滋養自然主義的科學主義大潮,憤懣于浪漫主義走向極端后的虛無浮泛,這種古已有之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格外盛行,人們誤將它視為一種“文學思潮”。而實際上只是以古希臘理性主義哲學傳統為思想核心,經由西方敘事文學傳統逐步錘煉的“摹仿現實主義”的新形態,依然屬于一種創作傾向而非文學思潮。
大致說來,以19世紀中葉司湯達、巴爾扎克等人為代表的一代小說家,將浪漫主義和傳統現實主義這兩種不同觀念元素和文學元素進行了簡單融合,在對自身依然置身其中的浪漫主義隱隱約約的抱怨聲中,由這種“融合”而成的文學創作給文壇帶來一種新氣象。不過,雖然其間已透露出未來文學和詩學形態的不少信息,但其“新質”未嘗凝結為足以相對完整、獨立的詩學系統、方法論系統和文本構成系統,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更新潮的現代主義文學興起時依然如此。
正是作為“創作傾向”的概念,現實主義因“外延”的“無邊”,“內涵”常常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在實際存在中,常常本能地趨向于尋求某種外在的支撐,于是便有各種各樣的“現實主義組合”。在西方,有“心理現實主義”、“虛幻現實主義”、“怪誕現實主義”、“反諷現實主義”、“理想現實主義”、“樸素現實主義”、“傳奇現實主義”、“樂觀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魔幻現實主義”,等等。蘇聯時期,最著名的是高爾基的“批判現實主義”和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正式寫進作家協會章程并規定為蘇聯文學基本創作方法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在我國,除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度被確定為中國文學基本創作方法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變種“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革命現實主義”外,還有“新民主主義現實主義”、“進步的現實主義”等。“現實主義”這種驚人的繁殖力,表征的正是作為文學傳統的創作傾向屬性,而非文學思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