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道教與封建王權政治交流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該書在宏觀分析中國封建社會“政道”關系的基礎上,將中國的道教與封建王權政治交流歷史分為六個發展階段,依次是:東漢末至魏晉南北朝,政治上文化上從相互對抗走向相互認同;隋唐時期,宗法性政治與文化同盟;宋朝時期,全方位的政治同盟;金元時期,從合作走向疏遠;明朝時期,全面節制道教;清朝時期,王權與道教分離、道教重回民間。該書進而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政道交流”的三種模式,即東漢末的“原始道教自治——王權鎮壓”模式,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道教尊王——王權崇道”模式和元明清時期的“道教內斂——王權棄道”模式, 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政道”關系從“君權神授”為主到“神權君授”為主的歷史演變過程,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文化格局。
作者周德全,四川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道教史、道教政治、馬克思主義宗教理論等。
10.《文鏡秘府論研究》(上、下)(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文鏡秘府論》是日本遣唐僧遍照金剛(774~835)編撰的一部中國詩文論著作,保存了中國失傳的六朝至唐以來許多重要文獻,對研究中國文學有著重要的考察意義。該書分上下冊,全面梳理了《文鏡秘府論》未存和現存傳本及其系統和卷次,整理了所收詩文論著作的原典,探究了其編撰過程與編撰思想,考察了其所涉詩學的諸多問題(如聲韻調聲說、四聲論、病累說、聲病淵源、創作論、對屬論和體勢論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其對日本文學與文化的重要影響。
全書以中國六朝至唐詩學詩律學為研究中心,內容涉及語言學、音韻學、佛學、中印和中日文化交流、日本考古學和民俗學等諸多領域,歷時十七年,是一項厚重的理論研究成果。
作者盧盛江,南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六朝至唐代文學及古代文論。已出版專著《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等多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