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健康
《中國社會科學報》: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至今已近6年,您如何評價目前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
斯蒂格利茨:我們現在的狀況當然比當初跌到谷底時要好得多,但也沒有非常大的改觀。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大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或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perworking-agepopulation)仍低于危機爆發前的水平。美國目前的經濟仍低于正常水平約15個百分點,盡管已經開始有所增長,但也只能勉強為新增勞動力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這表明美國失業率并沒有降低,約有2000萬想要獲得全職工作的美國人找不到工作。所謂的經濟復蘇讓大部分收益都流向了社會上層。2008—2012年,收入增長的95%都集中到1%最富有的美國人手中,這是一種失敗。美國平均家庭收入甚至低于1989年的水平,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仍不太好。而歐洲一些國家也處于經濟蕭條狀態。整體來看,盡管情況有所改善,但美國和歐洲經濟都沒有回到健康水平,而鑒于目前所采取的政策,短期內難以恢復健康。
《中國社會科學報》:這是否意味著奧巴馬政府的拯救方案是失敗的?
斯蒂格利茨:恰恰相反。如果不是政府采取了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情況會比現在更糟,但這些刺激措施的時間太短、規模太小,規劃也不夠好。奧巴馬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有一點晚。議案被提交國會討論,但控制國會的共和黨主張實行緊縮政策,使美國經濟進一步惡化。
一個正常增長的經濟體中,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應該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而擴大,但美國的公共部門從業人數比危機前減少了約50萬。假如美國的增長正常,該人數應該增加200萬。所以我說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雖然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還不夠。例如,很多錢都無條件地給了銀行,卻沒有要求銀行把錢借給中小企業,流向美國普通民眾的錢少之又少,以上都是經濟刺激計劃中規劃不完善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似乎認為緊縮政策并非良策,如今歐洲正在實行緊縮政策,您也提出歐洲需要結構性改革。請具體談談這個問題。
斯蒂格利茨:歐洲目前的經濟困境,一部分是緊縮政策所造成的,并且緊縮力度最大的國家,經濟表現也最差。希臘就是最好的例子,排除通貨膨脹因素,希臘的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危機前低25%,出現了經濟蕭條的現象。德國等歐洲國家所堅持的緊縮政策使歐洲大部分地區受害。
我所說的結構性改革是針對整個歐元區本身的。歐元的誕生不僅意味著一些國家可以通用一種貨幣,還意味著各國使用了一種無法控制的貨幣,造成了主權債務危機,同時還使調整機制中最重要的利率和匯率無法正常發揮調控作用,造成金融系統不穩定。金錢從貧窮國家流向富裕國家,貧窮國家受教育水平最高者涌向富裕國家,形成了不穩定的體制,這非但沒有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反而扭曲了歐洲經濟。從這個角度看,歐洲需要結構性改革。倘若歐洲要實行貨幣聯盟和通用貨幣,就必須有更多的財政聯邦制度,在財政方面通力合作,擁有銀行業聯盟,制定產業政策、發展計劃,促進落后產業的發展。但今天歐洲的做法恰恰與這些背道而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