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整合和連接好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和住房救助等項目,做好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的“底盤”。首先,依據目前城鄉社會救助發展的情況,重點整合和連接好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和住房救助等項目。從體系建設入手,整合和連接好這些單項社會救助項目,使各單項社會救助制度互通、互聯、互補,構成一個有機的制度體系,同時整合資源、整合職能、整合制度,構建制度完整、相互協調、功能配套的社會救助體系“底盤”(見圖1)。其次,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由民政部牽頭的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做好最低生活保障與醫療、教育、住房等其他社會救助政策以及促進就業政策的協調發展和有效銜接。同時,重點推動地方政府建立相應的社會救助協調工作機制。再次,構建全國統一的社會救助信息平臺。圍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和住房救助等主要項目,加強數據和信息的交流,實現跨部門信息資源的有效共享,提高救助的瞄準性,使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制度發揮最大作用。
按照分類救助原則,實施“五類補助金”,在主要面對城鄉絕對貧困家庭的同時,重點解決部分相對貧困家庭的生活問題,緩解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家庭之間的“懸崖效應”③。首先,大力推進貧困家庭的分類救助,進行“基礎+分類”救助目標的集成,使低保制度回歸到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初始設定目標和功能。家庭分類救助的對象則是面向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家庭,將低保家庭和低保邊緣家庭劃分為不同的類別,按照困難和需求程度的不同提供差異化的救助,做到兼顧一般、突出重點、分類施保,形成“保基本、多組合”的“救助套餐”。其次,瞄準五類貧困家庭進行分類救助。社會救助瞄準是要將有限的資源有效地分配給那些最需要的人。對有殘疾、年老、重病等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低保家庭,要予以長期重點救助;對符合低保條件的單親家庭、學齡兒童家庭給予臨時適當救助。同時,關注低保家庭中因重病、子女就學等事件造成家庭“硬支出”過大所形成的支出型貧困。推行貧困家庭“五類補助金”制度,即貧困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撫養補助金”、“殘疾人照顧補助金”、“老年人照顧補助金”、“大病患者家庭補助金”和“單親家庭補助金”等救助項目。
全面開展貧困家庭的救助服務,一方面滿足貧困家庭的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救助服務與現金支持的結合提高貧困家庭救助的效果。貧困家庭救助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結合社會力量,面向貧困家庭,尤其是面向有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失業者和重大疾病患者等特殊的貧困家庭,并依據貧困家庭及其成員的差異化需求與問題,在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教育、就業等方面提供日常勞務幫助以及其他社會支持性服務。而廣義的貧困家庭救助服務,還包括政府從社會救助政策制定到具體實施中的審批發放等一系列行政管理性服務和以勞務提供的形式給予貧困家庭救助的專業服務這兩個方面,即行政管理服務和勞務服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