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轉改”活動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途徑,大批編輯記者深入基層拜人民為師,向實踐學習,注重使用群眾語言,新聞表達鮮活生動
作風和文風歷來是新聞工作的重要問題,不僅涉及新聞工作者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涉及新聞語言與文字的風格,而且還直接關系到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效果,影響著受眾對新聞媒介的認同與評價。新聞的生命力在于真實,新聞的感染力在于鮮活。新聞報道只有圍繞群眾關心的話題,說實事求是的話,說富有生活氣息的話,說老百姓自己的話,才能更加生動鮮活、更有激情、更有感染力。
在這次“走轉改”活動中,各新聞單位積極引導編輯記者深入一線“接地氣、抓活魚”,在新聞報道中充分使用群眾語言,寫老百姓感興趣的事,提高了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電視臺在“走轉改”節目報道中,善于從群眾語言中獲取智慧,得到啟發,在與群眾的交流互動中,不斷探索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努力適應群眾的習慣要求,通過調整節目語態,為群眾提供了真實可信的新聞作品,抓住了觀眾的關注點和興奮點。比如,“新春走基層”專欄播出的《回家的禮物》、《邵全杰的回家路》等報道,以“春節禮物”為載體,通過原生態的樸實表達,提升節日報道的情感張力、體現溫暖感人的幸福力量。其中,《回家,才是給親人最好的禮物》節目中,農民工夫妻通過鏡頭對家人說話時哽咽流淚的場景,呈現了他們輾轉千里只為陪父母過年的動人情節。節目播出后,許多觀眾來電來信表示,這種充滿親情的聲音,最真實最感人。在對貴州旱情的報道中,不僅展現了“村中老人輾轉山路挑水”等細節,而且記錄了當地民眾就“吃水難”編唱的小調,以“原生態”表達增強了報道的感染力。許多參加“走轉改”報道的編輯記者反映,只有走進基層、走進群眾,才能聽到百姓的心里話,從而在采編報道中激發靈感,使報道變得清新樸實、鮮活生動,讓觀眾產生共鳴。
央視的新聞實踐表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開展,是中國新聞界面對復雜社會環境加強思想作風建設的時代命題和有力抓手,是廣大新聞工作者響應時代召喚、履行崇高職責的必然要求,是對“三貼近”的進一步深化落實和創新報道的重要途徑。“走轉改”的落腳點就是反映群眾意見和呼聲,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走轉改”既是對“三貼近”要求的具體化和深入踐行,也是新聞工作者履行職責使命的生動實踐,尤其對年輕記者拉近與群眾距離、找回清新務實的文風大有裨益。新聞工作者只有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料養分,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汲取智慧力量,才能提高新聞素養,砥礪意志,強化作風,改進文風。
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是衡量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標準。新聞工作說到底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心系人民、服務群眾,應當成為新聞工作者不變的追求。隨著“走轉改”的深入進行,人們欣喜地發現,媒體上群眾的語言多了,身邊的人和事多了,基層的真實情況多了。有觀眾反映,看了最近的媒體報道,感覺空話套話少了,文風越來越清新自然了。
深化“走轉改”活動,要學好群眾語言,多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多些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增強新聞語言的時代感、現實感,使新聞報道讓人愛讀愛聽愛看;要善用群眾語言,變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活潑,少些說教式、遠離八股腔、避免假大空;要不斷創新語言表達方式,努力形成說實話、說新話、說短話的報道風格;要用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說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話,拉近與群眾的距離。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新聞研究中心)
![]() |
(責編:秦華、陳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