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加快向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
為應對用工難問題,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強勢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調研發現,不少地區積極探索利用資本、技術等要素替代勞動。江蘇省某地級市作為首批國家兩化融合試驗區,擁有良好的政策儲備和發展環境,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積極擴大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和應用范圍。目前,該市工業機器人智能制造的產業集群業已形成。為推動機器人產業發展,該市還提出了智能制造的發展目標,并完善獎補政策,引導企業開展系統化、智能化改造。一方面,全面落實國家稅收扶持政策,特別是研發費加計扣除稅收政策、軟件和集成電路稅收優惠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支持傳統工業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創新生產和服務環節。同時,建立財政直接補貼制度,對企業進行智能制造升級改造,根據工業機器人來源和使用情況,給予改造費用5%—15%的直接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老齡化加速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新型經濟蓬勃發展相互交織,且各因素變化不同步、不協調,進一步加深了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兩難”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技術創新和自動化程度提升,加快了企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的步伐,資本逐步取代人工,尤其是從事簡單重復勞動以及特殊環境作業的崗位。工業機器人應用極大地減輕了企業對一線人員的用工壓力,勞動生產率顯著提升。山東省某地級市的某白色家電生產企業在冰柜生產線引進工業機器人后,一線生產崗位的用工量減少了50%。但是,受影響人員只能通過再培訓更換其他的工作崗位,一些年齡較大、職業轉換能力差的人員就要面臨再就業問題。
另一方面,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發展壯大,新增就業崗位與現有勞動力職業技能和素質不匹配,加劇了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從我國勞動力自身條件看,總體受教育程度仍偏低。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全國15—59歲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人口的比例為30.8%,大學本科及以上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僅為5.1%。其中,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更是以初中和高中教育占多數。由于產業需求變化,使得勞動力供給的素質能力與新增崗位對人員素質能力要求的錯位狀況愈發顯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