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智庫獨立性的思考
智庫服務決策的屬性決定了智庫的獨立性是相對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謂的完全和絕對獨立的智庫。每個國家的國情不一樣,獨立性的內容會不同。中國的智庫與美國智庫在運作、成果產出等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具有自己的鮮明個性和特色。要更加充分地發揮智庫功能,應在加強監管的同時,從機制上保障智庫的相對獨立性,讓智庫運作具有更多的靈活性。
加大對我國智庫運作模式和批評方式的宣傳。中國智庫高度強調問題導向,重視批評武器的運用。中國智庫研究以重大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主動瞄準腐敗、污染、信訪、上學看病難等社會問題,堅持運用辯證法,既看到工作成績,也批評不足,提出對策建議。中國智庫批評政府主要通過內部渠道,而不是在媒體公開。中國與西方的文化和社會體制不一樣,但批評的武器都在同樣運用,只不過是批評的形式和方式有差別。美國智庫批評政府也不是任性而為,都是比較理性的而不是極端攻擊謾罵。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美國智庫都批評政府,由于不同的政治傾向和黨派利益,反對黨的智庫會批評政府,執政黨的智庫很少批評政府,往往為政府說好話、唱贊歌。美國智庫對政府的批評也是有底線和原則的,就是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之內,因為批評政府是要付出成本和代價的,如得不到政府資金和項目、政府高官不會參加該智庫活動等。
公開智庫的資金來源。與美國智庫一樣,中國智庫資金來源也是多樣化的,除了政府撥款之外,很大一部分為橫向課題經費,有企業、個人、外國基金會等多方的資金支持。不少智庫橫向課題經費遠遠多于政府撥款經費。但這些資金來源渠道很少公開,未來需要加大公開力度,讓社會知曉其資金來源渠道。對于接受國(境)外資助,可借鑒美國的做法,必須加強監管,防止危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行為發生。
中國智庫獨立性不足的一個表現是智庫與黨政權力機關過于疏遠,雙方人員交流不夠。公務員和智庫人員存在身份差別,黨政機關具有研究能力的高端人才不愿流向智庫;智庫在人才上缺乏與黨政機關的有效溝通和交流,使其不能順利流向黨政機關。黨政機關難以通過人才流動的軟性方式對智庫施加影響和控制,只能采用硬性行政管制措施,如用行政指令下達研究任務,對政府智庫人員和成果直接考核和獎勵,對智庫經費直接進行管制、監督與審計,結果導致智庫管理體制僵化,行政化色彩過濃。
向智庫下放管理權。中國智庫絕大多數也得到政府資金的支持,但中美政府在智庫管理上區別很大。美國政府提供免稅政策和資金,但不具體干預智庫管理事務;中國政府為智庫的人、財、物、事、項目等制定細瑣的標準,相對缺乏活力。中國智庫要發展,需向智庫下放一定的管理權。強化智庫預算管理和績效評估,但人才聘用激勵、資金支配使用、研究選題立項、成果評估、對外交流合作等具體管理權應適當下放給各智庫,讓各智庫根據實際制定自己的標準,自主決策、自主管理、自負其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