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問題與建議
中國智庫的未來發展應警惕出現以下問題:智庫專家技術理性與政府部門現實理性無法協調,政府部門覺得智庫所提政策議題、主張、方案過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智庫覺得政府對外部智力資源缺少重視與利用;由于缺乏個人成長空間、社會認同度和有競爭力的收入保障等,智庫難以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無法很好發揮應有作用;個別智庫由于中立性不夠、自律不嚴,成為社會某些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或附庸。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努力:
積極借鑒發達國家智庫建設經驗,堅持開放式學習態度,同時注意國情和政治制度差異。
由于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不同,各國的智庫發展路徑不盡相同。比如智庫的獨立性問題。美國智庫大多依托于基金會、財團等各類組織,依存于三權分立和兩黨競選制,標榜非政府性、非營利性、非黨派性,不接受政府撥款,但接受政府對具體研究項目的經費資助。事實上,很多聲稱獨立的智庫都有深厚的黨派背景。在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中,智庫基于共同愿景進行協商式參與,服務于執政黨所確立的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發展戰略目標。
但各國智庫都有需要解決的共通性問題,如智庫的運營、管理、考評、激勵等,在這些方面我們應當適度地向國外知名智庫學習。我國很多智庫機構是體制內單位,基本按照一般體制內事業單位來管理,智庫研究人員在參加國際交流、獲得研究報酬、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等方面,都遇到了一定困難。此外,我國目前還沒有智庫獲取社會籌資、捐贈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應在這些方面積極借鑒國外智庫的先進經驗。
明確智庫各職能的主輔關系并實現有機銜接,堅持以高質量思想產品取勝。
思想產品質量是智庫的生命線和競爭力來源,積極宣介智庫成果也是其職責所在。但要清醒認識到,如果沒有實實在在高質量的思想產品支撐,智庫就可能變成空洞的“喇叭型”智庫。當前,中國智庫發展不僅要鼓勵研究“短時段”問題,注意跟蹤關注短期內重大事件,更要關注“中時段”和“長時段”問題,特別是對未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進行綜合分析和預判。過于看重短期輿論效應不利于智庫健康發展。
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時期內不適合公開發表,有的前瞻性成果沒有引起決策者及時關注,因此智庫成果不能簡單地通過輿論效應做評判。智庫研究不同于一般學術研究,要在充分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或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智庫報告要簡明、平實、嚴謹,圍繞“是什么”“為什么”“干什么”基本邏輯展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