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傳統文化精髓
出土文獻“俗”研究是普及、汲取傳統文化精髓的客觀要求。出土文獻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與核心具有重要意義,是追溯傳統文化發展脈絡的活水源頭,是透視傳統文化“中華之光”的重要媒介。如金文中“敬德”、“恭明德”、“揚厥德”、“為德無瑕”、“惠于政德”、“以明其德”等訓誥、箴誡性銘文闡釋了如何敬德保民、揚德立命、達德修身。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愛國情操、憂患意識、進取精神、包容品質等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如何呼應學界發出的“出土文獻與文化復興”口號,這需要出土文獻“俗”研究的大力參與,全面“交付”出土文獻“雅”研究成果,真正發揮出土文獻在社會大眾了解、傳承、汲取傳統文化精髓并養成“文化自覺”中的功能。
展示傳統文化風貌
出土文獻“俗”研究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走出去”的實際需要。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這不僅體現在汗牛充棟的經史子集典籍文獻,還體現在重民本、講仁愛、守誠信、尊禮義、崇正義、求大同、尚和合等人文精神。出土文獻一方面向全世界全面展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古文字面貌,與古埃及圣書體文字、蘇美爾楔形文字、克里特線形文字等成為人類重要文化遺產;另一方面諸如《唐虞之道》《孔子詩論》《保訓》等彌足珍貴的先秦佚書的面世,進一步廓清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中華文化的思想體系,全面展示了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獨特氣質。
一言以蔽之,出土文獻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找到了活水源頭。通過出土文獻“俗”研究,給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通俗型成果,能為文化自信提供堅實基礎,而且對文化自強、提升文化軟實力、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面向世界全面展示并推出中華優秀文化,均具有重大意義。
當然,出土文獻“俗”研究當以“雅”研究為基礎,依靠學界通過“雅”、“俗”互動,如此方能提供科學、準確、大眾化且全面、系統反映出土文獻要義的文化成果,出土文獻的文化精髓方能真正成為社會大眾的精神食糧。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商周金文字詞集注與釋譯”(13&ZD13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