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尚書》學傳統形成過程中,《尚書》宣揚的國運定于天命的意識代代相傳,至秦漢時期得到強化,在兩漢帝國建立與鞏固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更有些漢代《尚書》今文學學者敏感地意識到《尚書·洪范》“五行”觀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將之與“五德終始”說、“三統三正”說結合并加以衍生和詮釋,誕生出新的天命轉移理論,如伏生《尚書大傳》提出的“三統”說、劉向《洪范五行傳論》提出的“五行相生”說,進而將其作為朝代更替的理論依據。這些觀念在鞏固漢帝國政權合法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尚書》宣揚的天、帝、天命等觀念并非主宰天下萬物的神性宗教關懷,而是一種“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天亦哀于四方民”、“以小民受天永命”的民本關懷。正是通過強調“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天秩有禮”、“天討有罪”、“天命有德”等理念,《尚書》得出了天意即民意的結論。漢代帝王在此理念影響下,常依據《尚書》的民本天命觀警醒自己,動輒就下罪己詔,前漢文帝、宣帝、元帝、成帝,后漢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桓帝等,都曾這樣自責,史書均有載記。漢代儒者在以《尚書》民本天命觀匡正人君方面亦多有發明,如前漢谷永引《無逸》《文侯之命》戒成帝“毋逸豫”,班伯據《微子》《酒誥》戒成帝毋迷色淫酒。后漢郅惲引《尚書》周公規勸成王“勿盤于游畋”之事戒光武帝“毋逸豫”,郎顗用《盤庚》“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諫順帝仁儉施政,楊震用《洪范》戒安帝節用去奢,陳蕃亦引《尚書》“無教逸欲”、“勿盤于游畋”戒桓帝“毋逸豫”。
大一統觀念對鞏固兩漢帝國多民族統一的影響
《尚書》學在漢代的大規模傳播,使得其中的許多觀念深入人心,整體呈現出“弼成五服,至于五千”、“九州混同,四海一家”一統天下的恢弘氣度,“萬邦黎獻,共為帝臣”、“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天下共主的氣概,“惇德柔遠”、“蠻夷華夏,莫不率服”民族和平的相處之道,《周書》部分倡導的“封邦建國”理念不僅為漢代統治者所繼承,而且在各族民眾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維護兩漢帝國長達四百年的多民族統一發揮了巨大作用。
漢代常常借用《尚書》“封建”誥命體語言,如: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策立皇子劉閔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誥命三策中的“封于東土”、“封于北土”、“封于南土”語言,是仿自《康誥》“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惟命不于常”,亦是活用《康誥》經文;“俾君子怠”系改《秦誓》“俾君子易辭”經文;“兇于而國”更是直接引用《洪范》經文。漢宣帝地節元年(前69)六月間接引用《堯典》義來封建宗屬,其下詔說:“蓋聞堯親九族,以和萬國。朕蒙遣德,奉承圣業,惟念宗室屬末盡而以罪絕,若有賢材,改行勸善,其復屬,使得自新。”其中便蘊含了《尚書》一以貫之的大一統理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