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記憶的主體
從宏觀抽象層面轉向微觀具象層面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不僅在國家和地方層面組織各類“追尋抗戰記憶”主題活動,更重要的是對抗戰英烈的重視與慰問。閱兵式上,由300多名國共兩黨抗戰老兵、抗日英烈后代組成的方隊以及抗戰英模部隊率先接受檢閱。紀念會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向抗戰老兵和抗戰將領等代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特別是,“晉冀魯豫烈士陵園”、“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侵浙日軍投降儀式舊址和千人坑遺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常熟市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等180個地方抗戰紀念設施、場館被列為國家級抗戰遺址名錄,充分顯示了國家對抗戰烈士及抗戰普通群體的尊重,再現了“父母送兒、妻子送郎”的人民戰爭意義,使得抗戰記憶更接地氣、更具現實和歷史的感染力。
戰爭記憶,通常是一種個體與集體的共同記憶,需要分享與傳播。對抗戰乃至整個二戰記憶的務實紀念,體現了對人性、人民的關愛。以色列學者阿維夏伊·瑪格麗特在《記憶的倫理》一書中寫到,共同記憶不同于正統的歷史知識,具有情感與關愛;它使得被關愛的人感覺到安全感、歸屬感與自豪感。在對抗日戰爭、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與追憶活動中,表彰了一批烈士及見證者,不僅最大程度追尋了他們的姓名和事跡,而且也對其本人或家屬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質上給予了實質的關愛。同時,二戰時期的“東方主戰場”緬懷的不僅包括抗戰中傷亡的3500多萬中國軍民,還追憶了眾多支援抗戰的國際友人以及在抗戰中傷亡的蘇聯等國軍民。對超越國界的抗戰人士個體及群體的關愛,體現了中國政府對其為和平獻身精神的認可與尊重,是一種大愛、一種立場。在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活動中,我們不僅要留住抗戰記憶,更重要的是明白應該記住什么、為誰而記憶,這是戰爭記憶的基本倫理。
由此可見,此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向世界宣揚了一種全新的抗戰記憶倫理觀——正義、和平、發展、關愛及其共同意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