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胡昭曦出生在“千年鹽都”自貢,回憶起自己的少年時代,他有兩點印象深刻:一是盼望國家強大,不再遭敵機轟炸;二是希望自己勤奮讀書,將來有出息。長大后,他成了一名歷史學家。近日,胡昭曦向記者娓娓道來,講述他的宋史研究、巴蜀史研究經歷。
名師指引 結緣宋史研究
1956年1月,胡昭曦考入四川大學歷史系,開始系統學習歷史知識。隨后的五年,在徐中舒、蒙文通、繆鉞、馮漢驥、胡鑒民、蒙思明、盧劍波等名師的引導下,他逐步走進歷史學的大門。“能夠接受一批著名學者的教育,我到現在仍然感到很自豪。”胡昭曦告訴記者。
大學畢業后,胡昭曦留校擔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助教。當時的四川大學實行青年助教導師制,蒙文通成為胡昭曦的指導老師,也成為他宋史研究學術生涯的引導者。
“蒙先生讓我和他新招的宋史研究生一起學習,在指定讀書目錄、答疑輔導、批改作業等教學上,我和研究生完全一樣,也在蒙先生指導下,撰寫了論文《論漢晉的氐羌和隋唐以后的羌族》(刊于《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胡昭曦說,在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受到許多教益和鍛煉,與宋史研究結下了終身之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