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眾語言講述悠遠故事
厚達上千頁的《秦俑學研究》傾注了袁仲一和眾多專家的心血,在書中,袁仲一將大段的感謝詞寫給了 “新聞界的朋友”。在袁仲一看來,學術與媒體,特別是考古學、歷史學與媒體的關系應該建立在共同的社會責任,亦即文化下移、社科普及和理論大眾化的天然道義之上。學術界持守這一點,可幫助廣大群眾在海量信息中獲知有價值的內容。
幾十年來,袁仲一用大眾化語言講述悠遠的中國故事,傳播真實無誤的學術信息。從發掘兵馬俑之初,袁仲一堅持邊發掘邊開放展覽并進行現場解說;任職秦俑博物館館長期間,他重視博物館教育功能;之后他主編《秦俑秦文化叢書》、《秦文化論叢》,撰寫《秦兵馬俑》等著作,并參加各類大眾講壇。他還曾結合考古資料以時尚色和流行色為喻,來闡釋秦人“尚黑”與秦俑五顏六色之間的關系。對相關大眾文化著作,袁仲一注重質量,做到既有學術品位,又能在“淺閱讀”時代更大范圍地傳播。
秦陵考古從一開始就得到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正是靠著對民諺、傳說的梳理和農民的指引、守護,考古發掘才屢獲碩果。袁仲一表示,“考古是集體勞動智慧的凝聚,這里既包括專業的考古隊員,更包括那些有著素樸歷史敬畏感的農民!彼偸悄钅畈煌切┡既话l現秦俑的農民們,那些默默無聞的老技工,那些不圖名利、有的已溘然長逝的老戰友。退休之后的袁仲一,不時被后起的專業考古人員請去傳經送寶,討教如何與群眾打交道、了解農民意愿、理解農民心態,和農民坐炕頭“諞閑傳”、做朋友。(記者 陸航 張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