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夢”需要把國家和民族作為個人的第一尊嚴
中國夢蘊含著個人、國家和民族的夢。因此,中國夢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每個個人的尊嚴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緊密相連。雖然當代中國進入了現代社會,在市場經濟中發生了利益關系,但并沒有因此而打破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觀念。“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包括個人的“家庭”,也包括“國家”。正是后者才使中華民族獲得了整體性的尊嚴感。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倫理傳統,已經溶解到每個公民的血液當中。即便當代受到了市場經濟的個人主義的沖擊,但在重大的核心價值觀念領域,這一點并沒有發生變化。比如,在汶川地震等國家重大事件當中,這種傳統的民族尊嚴文化就會得到凸顯。人們面對重大的自然災害,骨肉同胞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最終使我們戰勝了自然災害。因此,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總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個人利益的一部分。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就沒有每個個人的尊嚴。中國近代史已經表明,個人的尊嚴首先表現在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捍衛上。在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人民生活失去了尊嚴,但也恰恰是對民族尊嚴的捍衛才促使不屈的中國仁人志士不斷探索,直至中國人民重新站立起來,獲得了國家民族的獨立。
所以,在“中國夢”的視角下,我們必須首先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理性面對當代的國際形勢,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把個人的尊嚴與國家民族的尊嚴更加緊密地關聯起來。個人的尊嚴與國家民族的尊嚴是統一的。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來自于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無條件的敬重。根據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國家是在地上的精神”。③這意味著國家對于個人的尊嚴來說乃是無條件的。所謂“無條件”就是說,個人對他的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不是以國家給予個人的利益多少作為評判標準的。也就是說,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敬重,不以國家提供給每個人的物質財富的多少為根據。一個富有的人敬重他的國家和民族,同樣,一個貧窮的人也應當敬重他的國家和民族。這樣說來,對國家和民族的敬重所形成的國家民族尊嚴,是超越功利條件之上的無條件的敬重。而這無疑需要個人的精神能力。中國夢的實現,恰恰需要中國人建立一種普遍的對國家和民族的敬重感,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政治信仰。可見,個人的國家和民族尊嚴是一個人的政治信仰的體現。它構成了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當然,也是中國夢得以實現、民生尊嚴得以確立的基本條件。
個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而存在的。公民這一概念的本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的民”。這意味著作為公民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他的個體性,而是他的社會性。社會性是個體生存的真理。也就是說,如果不首先把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作為自己個人的尊嚴,就沒有個體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除了其個體的人格尊嚴、道義尊嚴、生存尊嚴以外,還有更宏觀的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而且,國家和民族尊嚴才真正體現了公民的尊嚴。所以,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來看待的時候,首要的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尊嚴,而是以國家普遍利益為基礎的民族尊嚴。這就要求個人在他的精神生活當中,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在國家面臨國際社會上各種思想沖擊、經濟和貿易挫折以及領土紛爭等不公平現象時,個人作為公民必須要把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作為第一位的尊嚴來看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