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環節: 轉作風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新聞傳播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是黨的整個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走向基層,深入實際,服務群眾,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本質屬性和必然要求。早在戰爭年代的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曾經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真理,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而辦好報紙,在報紙上正確、迅速、廣泛地宣傳黨的主張,反映群眾意見,則是實現上述原則的重要途徑。為此,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著名論斷及其思路,這個重大新聞思想后來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群眾性原則。(下轉9版)
按照群眾性原則,人民群眾既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更是新聞傳播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是我國新聞傳播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新聞傳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新聞傳播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質的集中體現,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及其黨性原則、群眾性原則的集中體現。
首先,樹立群眾觀點,強化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拉近群眾距離。每一位新聞傳播工作者都要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先當群眾學生,后當群眾先生,擺正自身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系,把自身智慧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之中。當前,我國新聞隊伍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群眾意識淡漠、群眾觀點缺乏、作風飄浮、采訪不深入等等。我們必須牢記,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我們一定要把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作為改進整個工作的一個重要著力點,走近群眾,融入群眾,同群眾面對面、心貼心,與群眾融在一起、打成一片,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把群眾當作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作親人。
其次,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回答和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根本性、方向性問題。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的偉大實踐作為推動工作和轉變作風的不竭動力。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充分汲取群眾智慧,是我黨90年來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這也決定了我們新聞傳播工作的宗旨必是替人民說話、為群眾辦事的價值取向。我們要關注群眾需求,維護群眾權益,說群眾要說的話、辦群眾歡迎的事,堅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反映,把群眾的訴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的意愿作為第一要求,把群眾的評判作為第一標準,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同時,我們還要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進一步解決好服務大眾還是服務小眾、服務多數人還是服務少數人的問題,樹立百姓情懷,強化大眾視野,架起黨和政府聯系與溝通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實踐證明,身入社會不等于深入群眾,更不等于心入群眾。只有深入,才能身入和心入;只有做到了不僅身入群眾,而且還是深入和心入群眾,才能真正做到胡錦濤總書記所說的那樣:“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尤其要加大對熱點難點問題闡釋力度,回應群眾關切,化解矛盾,消除隱患,阻隔可能發生的燃點,特別要防止容易產生負面效果的報道出現。人民群眾養育了我們,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回報人民群眾呢?這就是新聞傳播工作者轉變作風的最高境界。
![]() |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