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具備未來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嗎
只要我們繼續堅持開放貿易的政策,積極參與全球垂直分工,消化轉移的技術,不斷增加我們在自主研發上的投入,我相信,我們在技術階梯上就能夠快速上移,產業不斷升級,未來站到技術的前沿是很有希望的。
現在每個人都關心中國未來的較快增長是否可能,未來是否具備再增長的能力?我分兩方面討論。首先是維持未來較快增長的需求條件。目前非常流行的觀點就是所謂“內需不足”,特別是消費的嚴重不足。多數人認為消費萎縮使中國未來不足以維持再增長,相反,增長即將“熄火”。
從數據上看,中國家庭消費開支的增長并不慢,這些年社會商品零售額的名義增長率都超過17%,而且家庭在住房、教育、金融中介服務以及醫療保健和養老等方面的開支增長更快,即使扣除價格因素,其增長與GDP的增長也不存在顯著落差。如果把中國和亞洲主要經濟體的人均消費增長做一個對照更會發現,在相似高增長階段,中國內地的人均消費增長顯著好于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中國臺灣等。過去10年消費占GDP比重的持續下降,從官方數據上看,家庭在住房和服務消費等方面的開支存在被嚴重低估的可能。比如目前房屋私有化率高達90%,國家統計局也承認缺乏可靠的歷史資料來估算“虛擬租金”。另外,國家統計局利用現有官方社保、醫療、金融、保險等部門的統計資料來推算的做法也低估了家庭在教育、醫療以及金融中介服務等方面的實際開支。
一個可以理解的現象應該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總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是低的,這是因為我們仍處在高增長、高積累階段,每年要拿出很大部分去投資,提高人均資本存量和勞動生產率。當然消費占比的下降,并不是絕對量的減少。從這個意義來講,我們沒有必要對中國未來的消費需求釋放表示悲觀。
未來消費占比一定會不斷提高,因為首先隨著人均收入提高,中國社會的消費升級不可避免;其次,城市化進程將不斷釋放住房消費的能量;第三,城市化進程伴隨教育、醫療健康以及社會保障等公共品的均等化,將大力推動未來服務消費的進一步增長;第四,隨著低收入階層住房保障體制的逐步完善,也會帶動這一階層的消費支出增長。
未來消費占比持續提高的結論還可從國民儲蓄率的未來變化中推斷出來。亞洲四小龍和日本都曾經歷過儲蓄率先上升后下降的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口轉變有關,人口紅利的存在會提高國民儲蓄率,反之將降低儲蓄率。根據已有關于中國人口轉變的研究,中國在未來20年不可能繼續保持這么高的國民儲蓄率。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的生育率約為1.6,已經和發達國家差不多,同時60歲以上人口有1.776億,中國將與東亞經濟體一起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越老齡化,國民儲蓄率就會越低。根據聯合國的預測模式推算,中國的主要儲蓄者(35-54歲人口)比例的峰值應該是在2010年前后,之后只會下降而不會持續上升。
隨著老齡化到來,中國的家庭儲蓄率不可能持續維持目前30%的水平,而且老齡化還會迫使政府收入更多用于社會保障、養老和醫療保障等消費項目,而非經濟建設,必然會降低政府的公共儲蓄率,提高政府公共消費占比。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經濟的基本建設和資本形成的高峰期可能也就再有15-20年的時間,這對中國經濟收斂于高收入國家至關重要。從國際經驗看,過了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不太可能高于5%。
接下來再討論中國未來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技術和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現象。未來經濟的持續增長,必然要依賴技術和產業持續的升級換代。目前多數人對此較為悲觀,他們看到過去30年中國的技術進步還主要依賴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轉移,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不足;即使中國已成為貿易大國,出口品附加值率總體還不高。
從經濟發展的國際經驗看,技術和產業的升級與人均收入提高有顯著正相關關系。過去30年,中國的產業結構變化非常明顯,即使在貿易領域,出口產品的構成和技術復雜程度也在持續上升。哈佛大學的羅德里克教授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就發現,中國出口品的構成幾乎與法國一樣,從出口品的技術復雜性來推算,中國的人均收入應該比現在高出三倍才對。
我不否認中國出口的技術含量和技術復雜性的提高部分會因為加工出口占比較高而有所高估。但必須看到,加工出口占比多年來都在下降。更重要的是,當今世界是平的,技術進步與貿易密不可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分工格局已經轉變為垂直分工為主了,我們通過貿易和投資的方式引進跨國公司的技術并予以消化,最后發展出本土化的技術創新能力,就是符合經驗規律的正道。很多研究還發現,國外的技術轉移過來,能夠產生正面的溢出效應并成功帶動技術本土化,本國也必須要具備良好的研發基礎和消化能力。不可否認,得益于教育和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顯然略勝一籌。
我們最近的研究,利用2008年海關的貿易數據和工業普查數據測算了100多個制造行業的出口附加值率。估算結果顯示,由行業加權的2008年中國出口品的國內附加值比重為67.78%。世界貿易組織和日本亞洲研究所合作研究的貿易模式變化報告也顯示,亞洲9個主要經濟體貿易加權的出口品國內附加值平均為72%。其中,新加坡的出口品中包含的國內附加值率為42%,中國臺灣為53%,韓國為63%,泰國為65%,中國大陸為63%,高于新加坡和中國臺灣,與韓國、泰國相似。我們現在出口品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已不算落后。另外報告提到,美國和日本2008年的出口品中國內附加值率相當接近,約為85%。說明相對于發達工業化經濟體而言,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附加值率總體而言還相對較低。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還有待不斷提升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能力,特別是提高資本密集和技術復雜行業的附加值率,持續降低加工出口的比重。
從國家層面看,過去10多年,中國自上而下的科技發展和鼓勵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也大力提升了中國的技術研發能力,這對于未來20年的技術和產業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從OECD經驗來看,研發投入占GDP要達到1%的水平通常要經歷相當長的時期,但之后就會加速,這個現象被稱為“科技起飛”。中國已經進入這個科技起飛階段。現在的研發投入已經占GDP的1.7%,并將很快提高到2%。目前中國研發投入的增長率大概為6%,與韓國、新加坡相當,在世界上屬于最快的國家了。根據2006年國務院《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06-2020)》估計,2020年研發投入占GDP從現在的1.7%將達到2.5%,并將進口技術的比重從現在的50%下降到30%。《規劃》還預測,中國新興戰略性產業的附加值占GDP的比重從現在的3%將會達到15%以上,F在看來,中國在通訊領域里的技術升級和自主研發的能力已獲得較大發展,前幾年中國通訊與信息部門制定的一些技術標準已經引起跨國公司的高度關注甚至抗議,這說明未來前沿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創新已指日可待。
所以,考慮到中國在教育、科技和人力資本上的基礎優勢,只要我們繼續堅持開放貿易的政策,積極參與全球垂直分工,消化轉移的技術,不斷增加我們在自主研發上的投入,我相信,我們在技術階梯上就能夠快速上移,產業不斷升級,未來站到技術的前沿是很有希望的。
![]() |
(責編:秦華)
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