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卜憲群:秦漢的鄉里社會與國家治理

    卜憲群2025年02月26日14:49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2024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秦統一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郡縣制國家。郡縣制的基礎是鄉里,先秦以來的鄉里制度至秦的統一被整齊劃一,推行全國。漢興,實行郡國并行制,但封國之內采取的并不是等級分封制而是郡縣制,鄉里制度也繼續得到鞏固發展。鄉里制度的持續發展,形成了人口龐大、結構復雜的鄉里社會。

    鄉里社會流動與治理

    秦漢大一統國家建立后,統一的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為鄉里社會流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鄉里社會的流動性特征也更加突出。一是政治性流動。秦統一后為防止“六國后”、豪強等政治勢力擾亂地方和鞏固邊防,曾多次大規模遷徙,如秦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三十五年“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云陽”,三十六年“遷北河榆中三萬家”,還有“以適(謫)遣戍”“徙謫”等方式的大規模移民(《史記·秦始皇本紀》)。秦雖短祚,但移民數量十分龐大。漢興,這些遷徙政策繼續得到執行,并擴大到吏二千石等高級官員范圍。政治性遷徙對被遷者來說是被動的,但仍為社會流動的一部分。在遷徙過程中,他們的社會身份與地域空間都被改變,所處的社會結構也被改變。政治性遷移雖然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有組織的集中遷移,但他們一般也都散落在所遷之地甚至沿途的鄉里之中,并非按照原有鄉里組織的整體搬遷或重新建制?!妒酚洝へ浿沉袀鳌酚涊d秦破趙后“諸遷虜少有余財,爭與吏,求近處”,只有卓氏夫妻推車到達被遷處。這說明原趙國豪富是一家一戶被遷徙的,卓氏夫妻與“求近處”的遷虜也都會被安置在沿途鄉里之中。東漢馬援的祖先武帝時以吏二千石身份從邯鄲被遷往茂陵,安置在成懽里(《后漢書·馬援列傳》注引《東觀紀》),馬氏必成為成懽里的居民之一。二是貧困性流動。秦漢民眾一般都居住在固定的里中,擁有戶籍,稱為編戶齊民,受到嚴格管理,非經政府允許不能擅自遷徙,但在貧困等特殊情況下,其遷徙往往突破限制。《漢書·食貨志》云:“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鼻貪h民眾因貧困、災害和統治階級的壓迫而“離鄉輕家”者人數眾多,《漢書·鮑宣傳》記載鮑宣列舉了水旱災害、官府重責、貪吏苛取、豪強蠶食、徭役無度、盜賊劫掠等七種致使民眾流亡的情況,稱之為“民有七亡”,大體反映了漢代流民實際。與政治性遷移不同,他們離開鄉里是散亂無序的,也沒有明確的目的地,往往還被法律定為失去戶籍的“亡命”或“脫亡名數”之人。三是職業性流動。士農工商是秦漢職業劃分的基本形式,鄉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是多數,但實際上他們的職業是多樣化的。有人教書、游學,如陳平“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漢書·陳平傳》),王充“后歸鄉里,屏居教授”;有人出為官府小吏,如王尊“求為獄小吏” (《漢書·王尊傳》),許荊“家貧為吏” (《后漢書·循吏列傳》注引《謝承書》),這些“吏”不是官員而是為官府服役的窮苦人;有人打柴、放牧、庸作,如朱買臣“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漢書·朱買臣傳》),公孫弘“牧豕海上”(《漢書·公孫弘傳》),《漢書·昭帝紀》云:“比歲不登,民匱于食,流庸未盡還?!睅煿旁唬骸傲饔?,謂去本鄉而行為人庸作?!弊阋姙哪隇橛拐呷藬挡簧?;還有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及其他各種行業,如齊地“好末技,不田作”(《漢書·龔遂傳》),張楷“常乘驢車至縣賣藥”(《后漢書·張霸傳》),崔寔“以酤釀販鬻為業”(《后漢書·崔寔傳》),申屠蟠“庸為漆工”(《后漢書·申屠蟠列傳》),貢禹曾描述西漢后期在繁重的剝削壓迫下,“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漢書·貢禹傳》)。漢代察舉又稱為“鄉舉里選”,鄉里民眾或因受到“鄉論”贊譽而被察舉出仕,或被本地政府辟任屬吏,大多離開了故土,又因致仕、罷免等各種原因回歸鄉里,形成閉環式流動。

    秦漢國家針對上述社會流動都制定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對政治性遷徙者,國家不僅沒有剝奪他們的財產,還給予經濟上的寬松政策和一定的政治待遇。如漢初遷徙齊楚大族到關中時就“與利田宅”(《漢書·高帝紀》),而對普通民眾的遷徙,或賜予爵位,或備好房屋和生產工具,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甚至社會政治地位。對貧困性遷移者,國家采取安撫政策,如允許從狹鄉遷往寬鄉,或給予流民基本生活生產資料,但并不主張流民留在他鄉,而是讓他們返歸故里。對職業性遷移者,除官員外,國家并不鼓勵民眾離開鄉土。秦漢有“禁民二業”的政策和“重農抑商”的政治傳統,但實際作用并不大。由于官員的戶籍可能仍留在鄉里,故回歸鄉里是官員仕途終結后的常態。《后漢書·蘇不韋列傳》云:“漢法,免罷守令,自非詔征,不得妄到京師?!敝辽俜从撤梢幎ú糠止賳T不能隨意留在京城。

    鄉里社會階層結構變化與治理

    戰國以來的戶籍制度推動了鄉里編戶齊民社會階層的形成。秦及漢初,動蕩結束之后,國家鼓勵軍人和民眾回歸鄉里,登記戶籍,按照爵位身份分配土地,成為編戶齊民?!熬帒粽?,言列次名籍也”(《漢書·高帝紀》顏注),“齊等無有貴賤,故謂之齊民”(《史記·平準書》《集解》引如淳注)。編戶齊民就是在鄉里登記戶籍的民戶,國家按照什伍編制將他們組織起來,承擔賦稅徭役,維護基層秩序。他們身份平等,沒有貴賤之分。一家一戶的編戶齊民是秦及漢初最為廣泛的社會階層,對穩定基層社會起到了很大作用。漢初“文景之治”及社會繁榮局面的形成,與編戶齊民社會結構有很大關系。但是,這樣穩定的局面并沒有延續很長時間,漢興六七十年后,一種稱為“豪民”的社會階層興起,他們暴虐鄉里、兼并土地、擾亂社會,其勢力持續發展,成為影響鄉里社會結構的重要力量。

    漢代的豪民來源大致有三種:一是六國貴族豪民的延續。史稱“漢承戰國余烈,多豪猾之民”。雖然漢初對他們采取了強硬的遷徙政策,但由于在經濟上不僅沒有剝奪他們的財產,甚至給予照顧,使得他們在鄉里的經濟勢力又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其并兼者則陵橫邦邑,桀健者則雄張閭里”(《后漢書·酷吏列傳》),就是寫照。二是編戶齊民自身的分化。漢代的編戶齊民在法律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國家并不賦予他們經濟上的平等,鄉里民眾的經濟狀況實際上千差萬別。如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戶律》關于爵位授田的規定中,關內侯至庶人的授田標準從九十五頃至一頃不等,數額相差巨大。又據竹簡《奏讞書》十六記載,里中還居住有關內侯、大庶長、右庶長、封君、五大夫等高爵之人,他們在經濟上與普通編戶民顯然不同。此外,編戶民各家人口不同、勞動力強弱不同、居住地域不同以及抗衡自然災害能力不同等因素,也使他們的貧富差別客觀上各不相同。如江陵鳳凰山漢簡《鄭里廩簿》所載鄭里的25戶百姓中,家庭人口有1人到8人不等,能田作者1人到4人不等,占有土地的數量有8畝到54畝不等,貧富差距明顯。三是工商業者和貴族官僚向鄉里轉移。漢武帝時期,工商業者受到新的官營政策打擊,“以末致財,用本守之”的理念愈加普遍,其勢力“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史記·貨殖列傳》)。貴族官僚“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于下”(《漢書·董仲舒傳》)。

    “豪民”不是法律上的稱呼,一般也不具備特殊的政治權益,但因為經濟勢力強大而改變了鄉里社會結構,原本平等的編戶齊民之間有了明顯的高下貧富之分。如《史記·平準書》云武帝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索隱》云:“謂鄉曲豪富無官位,而以威勢主斷曲直,故曰武斷也。”又《后漢書·仲長統列傳》云:“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焉。”豪民因財富形成了獨立于國家權力之外的權威,“寧負二千石,無負豪大家”的諺語就是寫照(《漢書·酷吏傳》)。西漢中后期到東漢,編戶齊民的人身依附程度不斷加強,鄉里社會階層結構也隨之變化。

    秦漢治理豪民的政策基本是打擊,如政治上遷徙、經濟上限制、社會地位上貶低和使用酷吏等,也采取利用方式,改造他們“佐吏為治”或“以為爪牙”(《史記·酷吏列傳》)。豪民也通過自身轉變,學習經學、調整自我行為,進入官僚隊伍。西漢中后期到東漢,豪民及子弟或辟為屬吏或察舉入仕成為常態,促進了豪民的國家認同。

    鄉里宗族勢力興起與治理

    先秦宗法制度解體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意識與宗族組織仍然頑強保留了下來,這些宗族不僅限于六國后,基層社會也有宗族。如《岳麓書院藏秦簡(叁)》中的《識劫案》,就記載了秦王政時大夫沛在娶為妻后,還要召集宗人征求意見,獲得許可后其妻方可入宗,說明宗族在基層社會中仍發揮作用。又,劉邦說“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史記·蕭相國世家》),蕭何當時的身份地位也不高,但卻有自己的宗族“數十人”。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發展,宗族勢力開始抬頭,故漢武帝設置刺史時,把打擊“強宗豪右”作為考核官吏的第一條標準。當然,在整個西漢,宗族內部之間的聯系還不十分緊密,族內公共事務管理機制也不完善,宗族活動大都限于宗族內部家庭之間的議事、賑恤、互助或政治上的提攜,干預國家政治、擾亂鄉里社會的現象并不十分突出。兩漢之際的政治動蕩和東漢政權的建立,推動了宗族勢力的大發展。戰爭為有勢力的家庭擴大在宗族中的影響力創造了條件,宗族的凝聚力加強。東漢政權的建立者,其本身或為大族,或有大族背景。東漢宗族內部的制度建設、聯系機制、政治活動都明顯加強?!办籼谩保ā尔}鐵論·散不足》)在西漢中期已經產生,至東漢更普遍,“郡縣豪家”往往興造“廬舍祠堂”(《潛夫論·浮侈》),祭祀祖先。宗族內部已經有較明確的族際范圍,有一定的議事制度,有族長支配全族,有相互收養賑恤義務,有法律連帶責任以及宗族內部的禮儀規范等。東漢的宗族顯然較之前有了更全面的發展。

    取代宗法制度的宗族及其組織在秦漢的發展,本質上是社會經濟發展在社會結構與階級結構上的反映。史書上所稱的“大姓”“強宗”“豪族”“衣冠”“著姓”等,往往都是宗族中的代表性人物或家庭,背后都有強大的宗族支撐,他們既是鄉里社會中的一員,也與鄉里社會融為一體。而宗族的發展及其內部組織化、規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也對鄉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一方面,宗族組織的內部互恤救助等行動,彌補了國家政權力量的不足,起到穩定鄉里社會、保全民眾的作用;另一方面,宗族中的代表性人物以及這個社會階層,在政治上對國家權力產生強烈要求。東漢后期,不僅鄉里基層政權多為各地宗族勢力所把持,察舉選官制度的核心“鄉論”也被宗族勢力所壟斷。

    秦漢四百多年的歷史,鄉里不僅始終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基礎、政治基礎、文化基礎與社會基礎,也始終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對象。秦漢鄉里社會與國家治理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在中華文明發展史與國家治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責編:金一、黃偉)
    成人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毛片乱码1区2区3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AV海量| 99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飘花|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伊人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青娱乐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大伊香蕉在线精品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色内内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午夜国产精品无套| 国产a不卡片精品免费观看 | 精品免费人成视频app|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日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芒果|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乱子免费精品|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