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木西、王聰,分別系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國民經濟研究院院長,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
預期管理主要通過信息傳播作用于經濟主體的心理層面,能夠有效減少預期偏差,使良好的社會預期轉化為有序、理性的經濟行為,進而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信心和動力。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預期管理,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升政策引導力、影響力”。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研判國內外經濟形勢、準確把握宏觀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現實需要,對加強預期管理提出的最新要求。加強預期管理,有利于引導公眾預期向政策目標靠攏,促進宏觀政策的統籌協調和系統落實,對于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加強預期管理的重要性持續凸顯
宏觀經濟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要求實現宏觀經濟治理的現代化。預期管理作為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內容,是指政府部門通過政策解讀、信息公開、新聞發布等方式有效引導、協調和穩定社會預期。加強預期管理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預期管理是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政策合力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健全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這意味著宏觀經濟治理不僅要實現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宏觀調控的一般性目標,還要在增強發展動力、推動協調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內外聯動發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宏觀經濟治理目標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工具的多樣化,由此凸顯出加強各種政策工具協調配合的重要性。實踐證明,加強預期管理,能夠在多種政策疊加發力的情況下,最大限度避免“合成謬誤”或“分解謬誤”,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升宏觀政策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加強預期管理是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背景下謀劃并推進的,呈現出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關聯性聯動性強等突出特點”,強調“要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要合理引導改革預期”“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改革必然牽涉各方面利益的調整,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每個人的利益,而利益訴求的多元化也增加了凝聚改革共識的難度。為此,政府需要合理引導改革預期,廣泛凝聚共識、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關系調整和個人利害得失,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與此同時,面對改革中出現的訴求、產生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加強預期管理是化解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矛盾的關鍵舉措。自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以來,預期對經濟的影響愈發凸顯。為有效緩解預期轉弱壓力,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將“穩預期”放在首位,凸顯了加強預期管理的重要性。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充分肯定一攬子增量政策發揮“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作用的同時,繼續強調“穩定預期、激發活力”,這意味著穩預期仍是當前破解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問題、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重中之重。
2.加強預期管理的主要內容及要求
我國的預期管理廣泛應用于宏觀經濟治理的各個主要方面,強調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在管理期限上則強調長短兼顧。近年來,預期管理的內涵不斷深化,尤其強調提高政府公信力、穩定消費和投資、提振市場信心,促使政府、企業、居民協同發力、共同作為,助力高質量發展。
提高政府公信力,提升政策引導力、影響力是加強預期管理的首要前提。提高政府公信力是預期管理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通過增強透明度、加強監督與問責以及提升服務質量等方式,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增強公眾對政府支持和信任的重要舉措。提升政策引導力、影響力亦是加強預期管理的內在要求。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艱巨繁重前所未有,政府政策引導和主動調控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必須強化宏觀政策在引導微觀主體心理預期和市場行為方面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政府進一步加強政務輿情應對,避免出現預期偏差,確保各項政策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和廣泛接受。
正確引導社會預期,重在穩定消費預期和投資預期。社會預期是指微觀主體基于過往經驗、現有信息和邏輯規則等,對某一經濟指標或宏觀經濟趨勢作出的主觀判斷,具有高度敏感性、廣泛傳播性等。社會預期一旦形成,就會通過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個環節作用于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而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實質影響。當前,正確引導社會預期重在引導消費預期和投資預期,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穩定消費預期是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應采取必要手段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改善消費環境,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穩定投資預期是擴大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益的重要抓手,穩定投資預期既要增強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帶動作用,又要增強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還要穩住樓市和股市。
改善企業市場預期,穩定和提振市場信心,是加強預期管理的重要目標。進一步改善企業預期,應加快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解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預期偏弱的問題。充分關注政策的穩定性、營商環境的公平性、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保護等影響民營企業預期的因素,支持民營企業堅定信心謀發展。與此同時,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3.加強預期管理重在健全預期管理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重要部署時,明確強調“健全預期管理機制”。這是緊扣“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從制度建設角度對加強預期管理提出的明確要求。結合加強預期管理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健全預期管理機制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健全預期管理的政策體系。為實現預期管理的整體性、長遠性與局部性、階段性等目標的平衡和統一,必須加強頂層制度設計,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預期管理政策體系。一是充分重視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做好預期管理與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的銜接與互動,抓好各項重點任務的執行與落實。二是不斷豐富預期管理的政策工具箱。注重研究和儲備具有預期引導效果的政策工具,適時推動出臺新的政策舉措,擴大政策覆蓋面,確保有能力應對可能出現的各類超預期變化。三是完善預期管理的政策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政策制定協商和執行方面的交流溝通,強化政策協調配合,確保宏觀政策取向一致和協同發力。
健全預期管理的指標體系。一是增加量化指標在預期管理中的應用。相較于定性描述,采用可量化的指標進行預期管理能夠更直接、客觀地反映經濟運行情況,引導公眾形成關于經濟發展的合理預期。二是充分利用具有豐富含義的綜合性指標。當前,各種因素交織增加了經濟形勢分析的復雜性,單一指標難以刻畫經濟的不確定性,應更多利用綜合性指標評估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趨勢。三是進一步開發指向性明確的指標。充分利用景氣指數、信心指數和金融條件指數等指向性明確的指標,向社會傳遞宏觀調控意圖,提升宏觀調控預調、微調的有效性。
健全常態跟蹤與溝通機制。不斷減少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導公眾預期向政策目標靠攏。一是完善信息獲取機制。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工具做好信息的實時跟蹤和分析工作,及時了解公眾預期、傾聽不同主體利益訴求。二是完善主動溝通機制。政府應堅持信息公開透明,及時準確進行政策解讀。三是加大對經濟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統一思想、引導輿論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及時利用媒體的影響力來消除投資者緊張情緒,減少市場波動。
健全預期預警和風險識別機制。一是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將治理通貨膨脹預期管理、治理通貨緊縮預期管理,以及對金融、資本市場的預期管理等工作納入宏觀經濟監測和預警體系之中,持續關注預期變化。二是科學設置預期預警的監測指標和預警區間。既要基于預期管理的實踐經驗,設置需要長期進行監測的基礎性指標,又要設置一些能夠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狀況變化的特征性指標,確保預期管理與宏觀經濟治理的目標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