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俊:當代世界哲學地圖中的漢語哲學

    王俊2025年02月24日08:5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當代世界哲學地圖中的漢語哲學

    作者:王俊,系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暨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古典漢語意識思想與現代意識理論構建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本報哲學版圍繞“漢語哲學”相關問題刊發的系列爭鳴文章。資料圖片

    【學術爭鳴】

    “漢語哲學”是近年來中國的哲學研究中的熱門論題,圍繞著這一主題的闡釋和爭論已經十分深入。筆者嘗試從跨文化哲學的角度出發,從世界哲學的宏觀視野來認識漢語哲學,為光明日報哲學版之前刊發的幾位學者關于漢語哲學的論述做一點補充和拓展。

    參與全球思想對話的漢語哲學

    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漢語哲學”中的前置定語“漢語”,無論是指語言還是漢語所表達的文化傳統,都遠遠無法囊括“漢語哲學”要研究的對象。“漢語哲學”既不是以漢語這門語言為研究對象的語言哲學的分支,也不是關注中國傳統思想的本土哲學。毋寧說,這里的“漢語”是一個視角或者出發點:基于漢語經驗的哲學研究。“漢語哲學”是以漢語為視角的或者從“漢語世界”的生存論經驗出發的哲學研究,它所面對的是當下世界的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哲學問題。“漢語哲學”中的“哲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狹義哲學,即以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為核心、以純粹理性和普遍真理為特征的知識形態,而是廣義的哲學,即人類個體和共同體對于自身生活、認知方式、倫理道德等進行的系統性反思和表達,并且提供了多元思想相互交流理解的框架。

    應該說,“漢語哲學”概念的提出是學界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時代感的謀劃。“語言是存在之家”,無論在哪個傳統里、哪個時代中,語言都是個體和共同體生存經驗展開的最重要承載者。對于哲學而言,語言更是反思活動展開的最核心部分,世界萬物和人類生活的形而上學特征就是通過專名、概念、范疇以及意義建構實現的,在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看來,世界正是在語言命名中被給予的。因此,“漢語哲學”作為漢語學界主動的學術建構,用特定的語言來刻畫哲學活動,是具有高度洞察力的。其優越性表現在:首先,揭示了哲學的關鍵內涵,即從個體和共同體的獨特生存經驗和生活世界出發來把握哲學,而語言是其中最為核心的建構要素;其次,克服了用地域、國別、民族等來刻畫哲學,這些傳統方式負擔的政治歷史社會要素更為復雜,與之相比,語言無疑更加接近思想本身;最后,語言意味著不同主體之間的表達和相互交流,由此主體間和共同體間的共同世界才得以被建構。可見,漢語哲學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致力于通往多元哲學的相互對話與理解。

    “漢語哲學”首先面臨的挑戰就是普遍性與特殊性之爭。“哲學”追求的是最普遍的人類知識,而漢語則是具體的文化語言形態,這也是哲學本身所包含的先天困境。哲學的“普遍性”始終是抽象的,但對任何生活經驗的反思都是在具體文化語境中進行的,沒有哪個個體可以擁有普遍的實際生活經驗。因此,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動詞,理解為具體個體或者共同體的反思行為,那么哲學始終是由具體的行動主體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語境中展開的。我們在理解哲學所追求的“普遍性”時,只能把這種普遍性看作一種普遍的思想姿態,而非具有實質內容的普遍命題。比如,“人是什么”是經典的哲學問題,但在漫長的思想史上沒有任何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能夠就此問題給出一個一勞永逸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回答。因為所有的回答都是基于特定時代和文化傳統作出的,而其中那些比較出色的答案會成為其所處時代基本觀念的建構性要素。對于哲學而言,其普遍性存在于問題之中,至于包含實質內容的答案則是多元的,這就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言的“對于哲學來說,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在這一點上,筆者非常贊同孫向晨教授對于漢語哲學的定義,即漢語哲學是對漢語生活經驗的哲學反思,并基于此可以拓展到人類的普遍生活經驗。這里的普遍性并非抽象的實質性真理,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構成”,是一個可以容納多元文化的框架。借用龐學銓教授的論述,“漢語哲學是哲學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統一”“普遍哲學具有生成性、多元性和可能性的特征”。

    基于此,筆者在這里設想了一種比韓水法教授所言的廣義上的漢語哲學、孫向晨教授所言的“基于‘漢語世界’的生存論經驗”研究更為廣泛的“漢語哲學”,即以漢語為載具的或者以致力于“漢語生活世界”的哲學研究為契機,面向人類普遍的思想交往活動,重新設想和繪制世界哲學地圖,以此推動當代思想世界更為多元的對話。廣義的哲學活動曾以古希臘語、拉丁語、德語、法語、英語乃至希伯來語、班圖語等不同語言載具為媒介,經由不同的“生活世界”展開,為特定時代的知識構建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在眾多語言之中,漢語有著綿延不斷的文字、文本和思想傳統,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影響廣泛而持久的漢語文化圈,同時漢語又具有能夠容納異質文化因素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融入世界文明對話和新技術時代的高度包容性。因此,今天我們致力于推動“漢語哲學”的討論和建構,一方面,是在充實經濟全球化時代下漢語共同體的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是在嘗試進行哲學的全球對話。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的“漢語哲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與某些哲學具體研究論域爭搶地盤上,也不應滿足于自身學科界限的精確定義,而應轉變為一場由漢語共同體為主體、面向未來世界的思想活動。這場思想活動并非要建構一門相對于西方哲學的構成中西二元對立的新的哲學,而是要讓漢語共同體融入世界哲學對話中,以更為開放的姿態繪制基于多元對話的世界哲學地圖。由此,漢語才能成為當代最為重要的思想語言之一,漢語經驗才能成為未來哲學的重要出發點。

    漢語哲學的三個特征

    從重繪世界哲學地圖的角度,我們可以概括漢語哲學的三個特征:文化性、開放性和未來性。

    漢語哲學是以漢語為載具或者立足于漢語世界的生存論經驗而展開的思想活動,這標識了漢語哲學的文化性。文化性實際上刻畫的是哲學活動的語境特征。哲學活動需要有一個施動的主體,這個主體是具體的、情境化的存在,語言和文化則是這種情境的重要建構要素。在這里,德語哲學、非洲哲學或者漢語哲學等對應的是不同語言和文化中的哲思主體。主體的豐富性恰好消解了西方啟蒙觀念中抽象的“理性人”的概念,進而實現非洲哲學家維雷杜所言的“心靈的去殖民化”和“概念的去殖民化”,從而拓展了“哲學”的內涵和外延,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在人類的多樣性中存在著哲學真理的多樣性”,由此重繪世界哲學地圖才成為當代的思想使命。此外,漢語哲學的文化性還意味著,漢語哲學與其所身處的漢語文化傳統處于不斷相互建構的動態關系之中,傳統的思想資源要不斷地參與當下的哲思活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漢語哲學重合于“中國哲學”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提倡研究漢語哲學也并非強化“以中釋中”,而是以更開放的姿態把以漢語為載具的哲學思考嵌入世界哲學研究中去。

    這就引出了漢語哲學的第二個特征:開放性。與作為哲學二級學科的“中國哲學”相比,漢語哲學的獨特性之一就是開放性。漢語哲學強調了多元主體和多元哲學形態的開放性。漢語哲學堅持哲思主體的文化性和語境性,以開放的姿態設想了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多元哲學。今天的哲學研究者越來越多地達成以下共識:發端于古希臘、以邏各斯為特征的理論形式僅僅是哲學的一種類型,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反思、美學的聯想性思維、以血緣和家庭經驗為基礎的倫理規范乃至無書面文本的口述哲學等構成了全球范圍內豐富的哲學形態。此外,漢語哲學意味著研究論域的開放性。漢語哲學不是哲學的分支或者研究領域,而是哲學在漢語這一語言和文化空間中的呈現活動,其邊界是開放的。這種開放性有助于推動完善我國對哲學門類下二級學科的劃分機制,漢語哲學倡導打破哲學不同二級學科和研究論域的藩籬,意味著哲學學科發展的更大可能性。基于以上兩點,漢語哲學實際上蘊含了思想對話和交流的必然性,通過其表達載具的語言來刻畫一種哲學,意味著同時認可不同語言載具的哲學和思想傳統。多元哲學之間必然要展開跨文化和跨語言的交流,“漢語哲學”的“漢語”既非研究對象,也非學科邊界,而是通往世界的思想道路。

    漢語哲學具有高度的未來性。正是因為漢語哲學并非囿于特定文化語境與歷史傳統,而是通往多元的全球哲學對話,直面新技術時代人類的共同問題,因此它也具有面向未來的建構性特征。一方面,漢語哲學不僅要反思和表達漢語世界的生存經驗,更要以漢語為載具或以漢語世界的生存論經驗為途徑,參與建構多元人類共同體的生活世界經驗中的最大公約數。在這個意義上,漢語哲學是漢語共同體的家鄉世界與非漢語文化的陌生世界之間的橋梁,是漢語共同體跨越語言和文化邊界拓展家鄉世界的思想實踐,是尋找當代人類思想和價值世界重疊共識的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在新技術時代,漢語哲學還意味著漢語共同體應當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新技術問題與人類生存問題,應當為此無保留地貢獻自身所有生存經驗和思想資源,以“開源”而非封閉的姿態為未來人類共有的無限知識作出貢獻。

    漢語哲學與世界哲學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重繪世界哲學地圖,并非要在破除西方中心論的同時,又以某種帶有自我普遍化傾向的文化本位主義為出發點重蹈覆轍,為人類思想世界樹立新的中心,而是要開啟不同哲學和思想傳統普遍交流的框架。漢語哲學的“漢語”并非僅僅指作為表音及表意體系的語言,更意味著漢語共同體獨有的思維方式、認知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是一種獨特的生活世界維度。漢語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和存在論經驗,強調了哲學的在地性和歷史性特征,揭示了不同文化傳統中多元哲學之間的差異,也正是基于差異,才更需要文化間和思想間的平等對話。同時,作為哲學之表達載具的漢語又昭示了世界范圍內多元思想相互交流的新路徑。作為生活世界的表意系統,漢語承載著延續古今的文化傳統,在漫長的歷史中保持了開放包容的姿態,通過跨文化交流不斷接受異質經驗,相應引發了語言本身和哲學內涵的轉變,以此容納新的意義和生活經驗,把它變成自身經驗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漢語哲學的參照系并非西方哲學,而是世界哲學。在世界哲學的背景下,哲學不應陷入普遍性和特殊性、西方和東方、中心和邊緣乃至哲學和非哲學的無休止爭執,而是要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普遍氛圍,助力多元文化的“共同構成”。在這個意義上,漢語哲學的目標不是把世界哲學抽象成對抗性的二元架構,而是強調建構性、整體性思維,從漢語經驗出發、破除一切中心主義企圖,基于此重構當代世界哲學,以把握經濟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時代特征,面對當今人類的現實問題。

    概言之,今天的漢語哲學既不是哲學的具體論域,也不是對特定思想傳統的闡釋,而是一場面向全人類、重繪世界哲學地圖的思想活動。漢語哲學應打破任何中心主義桎梏和學科壁壘,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動在多元思想普遍對話中探尋解決時代之哲學問題的路徑。如韓水法教授所言,漢語哲學“表明漢語共同體整體精神活躍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力”,積極參與全球思想對話,為當代的世界哲學地圖貢獻漢語共同體的思想力量。今天,我們致力于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建構、知識和理論的本土化,同時更應認識到這些嘗試只有在充分深入的全球對話背景下方能實現,本土化和全球化是相互建構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看,發展漢語哲學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或缺的具體闡發。

    (責編:王燕華、黃偉)
    动漫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精品人妻无码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日产一卡2卡三卡4卡自拍|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播放|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国产网站麻豆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专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在线精品美女观看| 精品区2区3区4区产品乱码9 |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一|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