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魏六朝文學編年地圖平臺建設”首席專家、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席教授;濟南稼軒書院研究員
辛棄疾的家世,歷來不甚了然。清代嘉慶年間辛啟泰撰《稼軒先生年譜》,曾據族譜述及辛棄疾五世世系;20世紀30年代,鄧廣銘著《辛稼軒年譜》,苦于找不到辛氏族譜,僅據辛氏《稼軒先生年譜》照錄其世系。但濟南辛氏五世世系,無法解釋辛棄疾在《上梁文》里自稱“稼軒居士,生長西北”“家本秦人真將種”。近閱清代康熙年間刊印的《菱湖辛氏宗譜》,豁然發現辛棄疾曾編撰《濟南辛氏宗圖》。依據宗圖,方知辛棄疾所言不虛,并進而明白辛棄疾的家世家風及其精神淵源。
《菱湖辛氏宗譜》錄有題朱熹和陸九淵兩人為辛棄疾寫的《濟南辛氏宗圖序》。朱、陸二序都明確說到辛棄疾“制為族圖,以貽后世”,“竊制宗圖,以詔誥后人”。宋代修譜之風甚盛。北宋仁宗年間,范仲淹《續家譜序》就說:“吾祖唐相履冰之后,舊有家譜。”朱熹《王氏族譜序》更說:“上自公卿大夫以及庶人,必有譜牒。”
辛棄疾《濟南辛氏宗圖》,原書早已失傳。據宗譜卷首所載明萬歷二年辛棄疾十六世孫辛鼎梅撰《辛氏通譜僑居錄》說:“稼軒公所著《宗圖》,肇自周太史辛甲公以來,傳歷宋景德間大理評事惟葉公,凡五十一世,至稼軒公又五世矣。”而《菱湖辛氏宗譜》卷一《肇周大夫甲公后遷居隴西源流之圖》,也是從辛甲開始,大約五十余世,應該出自辛棄疾《濟南辛氏宗圖》。
隴西辛氏源流圖記載,辛氏起于周代辛甲,春秋時有辛廖,秦朝有大將辛勝(族譜“勝”誤作“騰”),辛勝的曾孫辛蒲,漢初遷居隴西狄道,是為隴西辛氏始祖。辛蒲曾孫辛柔,生子武賢,武賢子慶忌,慶忌三子茂、遵、通。辛茂的后人辛漢,有子毗,孫敞,曾孫伯真。伯真子孟興,孫恩,曾孫子焉,玄孫裕。裕五世孫晁,晁子敬宗,孫靈寶,曾孫徽,玄孫季慶。季慶子公義,公義子亮。辛亮十八世孫惟葉,由隴西狄道遷居濟南,遂為濟南辛氏之始祖。這一世系和相關人物,都可以從唐前正史、《元和姓纂》及出土墓志中歷歷找到依據。也就是說,辛棄疾編撰的《濟南辛氏宗圖》都有文獻可征,于史有據。
我們歷來只知道辛棄疾的祖父辛贊,因為辛棄疾在《美芹十論》里深情回憶過祖父對他的培養引導,而不太熟悉其父、曾祖的名字。根據《菱湖辛氏族譜》之《隴西派下支分濟南之圖》“亮公十八世孫”下載:“第一世:惟葉公,大理評事,室王氏;生子一:師古。第二世:師古公,儒林郎;室鄔氏,生子一:寂。第三世:寂公,賓州司理參軍;室胡氏,生子一:贊。第四世:贊公,朝散大夫隴西郡開國男、亳州譙縣令、知開封府,贈朝請大夫;室崔氏夫人,隴西郡君,生子一:文郁。第五世:文郁公,贈中散大夫;室孺氏,封令人,生子一:幼安。第六世:幼安公,諱棄疾,行第一,號稼軒,宋紹興十年庚申五月十一日卯時生,開禧丁卯年九月初十日卒,葬洋源;室趙氏,再室范氏,三室林氏。”由此,我們知道了辛棄疾父祖五世的名字及其母、祖母的姓氏。
據上述世系可知,辛棄疾的先祖世代居隴西狄道,直系祖先辛公義,是隋朝受人愛戴的刺史。今甘肅康樂縣康豐鄉辛家集,為辛公義故里。也就是說,辛棄疾的祖籍地在隴西狄道,即今甘肅康樂,故辛棄疾自稱“生長西北”“家本秦人”。
弄明了辛棄疾的家世,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明了辛棄疾的家風。
其一,武功傳家,世代為將。隴西狄道辛氏,從秦漢至隋,有十幾代人做過將軍。秦朝有大將辛勝,《史記·秦始皇本紀》有其名。西漢有破羌將軍辛武賢,以武略著稱,事載《漢書·杜篤傳》。辛武賢之子辛慶忌,為車騎將軍;慶忌三子,“皆有將帥之風”,《漢書》立《辛慶忌傳》述其父子事跡。到西晉,有左衛將軍辛洪,事具《晉書·辛勉傳》。北朝西涼有驍騎將軍辛深,其子辛紹先卒贈冠軍將軍,紹先之孫辛祥亦贈冠軍將軍;辛祥三子琨、賁、匡,分別為北魏輕車將軍、平東將軍、龍驤將軍。曾祥的叔父穆為征虜將軍。
《魏書·辛紹先傳》詳載有辛氏五代人的業跡。隋朝辛公義,為掃寇將軍。《魏書·辛雄傳》載辛公義的從祖父辛琛,北魏時為龍驤將軍。辛琛子辛俊,卒贈征虜將軍。辛琛的族子珍之,西魏時歷任中堅將軍、征東將軍、衛將軍、驃騎將軍。辛琛的族孫辛雄,北魏時歷任前軍將軍、輔國將軍、平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軍將軍、衛將軍、車騎大將軍;辛雄從兄辛纂歷任驍騎將軍、輔國將軍、中軍將軍。辛棄疾博通經史,對正史上記載的這些本家將軍,無疑是熟知并引以為自豪的。他自稱“家本秦人真將種”,不是炫耀,而是一種家族記憶和家風傳承。辛棄疾的血液里流淌著先世將軍們的基因。正因傳承著辛氏武將的家風,自幼習武,所以,二十二歲的辛棄疾敢于率眾起義,有膽識勇氣和超強武功追殺義端、生擒叛將張安國。
其二,家國情懷,天下擔當。軍人的職責就是保家衛國,舍身忘我,不怕犧牲。身為將門之后的辛棄疾,少年時就立志“克復神州”“誓清中原”。他在《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中表示:“事有可為,殺身不顧。”也曾在《滿江紅》詞里高歌:“馬革裹尸當自誓。”他在《美芹十論》里說:“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日忘。”祖父辛贊“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對于行伍出身的“真將種”辛棄疾來說,愛國不是空談,家國重任并非停留在理念上,而是從小就做好實戰準備。祖父幾次利用進入燕山的機會,帶領辛棄疾熟悉山川地理,偵察金人的虛實,獲取軍事情報。
其三,剛正英烈,忠肝義膽。辛棄疾《永遇樂·戲賦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調》詞上闋寫道:“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這里明確說到他的家世家風。他追溯辛氏“千載家譜”(宋人以三十年為一世,辛氏宗圖記載五十一世,正有“千載”之多),其中載滿了剛正英烈、忠肝義膽的先祖;深入探究“辛”氏自得姓以來的家族史,不僅有艱辛、悲辛、辛酸、辛苦,還富有血性。
《漢書·朱云傳》記載,丞相安昌侯張禹深受漢成帝的信任和尊重。有一次,朱云在朝堂上當著成帝的面指責張禹“上不能匡主,下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力請賜尚方斬馬劍,斬佞臣張禹頭,以警示其余。成帝大怒,說朱云“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命人拉出去斬首。當時沒人敢出面阻擋。危急時刻,左將軍辛慶忌摘下官帽和印綬,以死諫諍說:朱云以狂直著稱于世,如他說的正確,不可誅;如果不正確,也應該寬容。成帝這才放了朱云。辛慶忌的剛烈正直,就是辛棄疾所說“烈日秋霜,忠肝義膽”。
辛武賢、辛慶忌父子是西漢名將,班固在《漢書》傳贊里將他倆與李廣、李蔡并稱,說“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慶忌的三個兒子,也有將帥之風,因受呂寬案牽連,都被王莽誅殺,整個辛氏家族,大傷元氣。東漢近二百年,無一人名世,可謂“悲辛”“辛酸”。直到三國時代,辛氏家族才再度逐漸崛起。辛慶忌的后人辛謐以氣節著稱,“雖處喪亂之中,頹然高邁,視榮利蔑如也”,《三國志》和《晉書》都為其立傳。隋代的辛公義,“以勤苦著稱”,“早孤,為母氏所養,親授書傳”,堪稱“辛酸辛苦”。隋代岷州的風俗,凡人生病,家人怕感染而拋棄不管,因而病人多死亡。辛公義到岷州任刺史后,為改變陋俗,將數百病人接到官衙內,用自己的俸祿買藥,親自為病人調養,活人無數。從此一革舊俗,境內稱之為“慈母”,事入《隋書·循吏傳》。而辛棄疾“生平剛拙自信”,常常“不為眾人所容”,傲然獨立,決不隨波逐流。他曾在《水調歌頭》中堅定宣稱:“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鳧。”他剛直的個性,也來源于家風和家族傳統。
美好的家風,陶冶著人的情操品格,辛棄疾堪稱典例。弄清了辛棄疾的家世,也就明白了他的精神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