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官子健,系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進行系統部署,既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路徑與方向。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成為不可逆的發展趨勢。數字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飛躍,更是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的全面變革,對城鄉融合發展也會產生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我們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切實破解城鄉融合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高質量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健全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關鍵是要破解城鄉發展的壁壘,實現人口、技術、資本、信息等優質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合理流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通過數據要素賦能傳統生產要素,可以大幅提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全要素生產率,為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實現城鄉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建設,是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項系統性工程。
健全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有的放矢,將數據要素資源向鄉村振興的重點地區、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和重要典型應用場景傾斜,支持先行先試,以真實場景牽引技術進步。二是堅持目標導向與需求導向相結合,優先考慮將數據要素資源向傳統農業和傳統制造業傾斜,大力推進農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時,準確把握城鄉居民需求新變化,以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新動向,做好數字信息、冷鏈物流、快遞服務等領域基礎工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加強政策支撐保障,確保財政、土地、人力、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方面的政策在推動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方面同向發力、彼此契合,實現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跨主體高效有序流通利用。
深化城鄉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以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從頂層設計、技術支撐再到具體執行,需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口人才協作才能夠有效推進。這就需要通過深化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序引導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城鄉融合發展,彌補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不足的問題,打通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的痛點、難點、堵點。
一方面,讓擅長“講故事”的人把事情“講清楚”,讓懂戰略規劃的人幫助“想明白”。只有讓各類人才發自內心認識到,數字化賦能城鄉融合發展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才能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同時,只有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才能讓投身城鄉融合發展事業的人才切實明白干什么、怎么干。可以由地方政府牽頭,城鄉規劃等部門和相關領域科研院校、智庫參與,從城鄉融合發展的角度,系統、科學地設計該區域城鄉規劃布局,對未來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作出全面、細致闡述,進而增強引才聚才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把“最能攻城拔寨的人”選出來,讓“有幾把刷子”的人把活“干漂亮”?!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推出一批適應鄉村全面振興需要的新職業,注重引導外出人才返鄉、城市人才下鄉創業,實施以工代賑,加快形成雙向流動、互融互通的統籌城鄉就業格局。”應加強村黨組織班子建設,加大“第一書記”選派力度、優化任用時間,出臺更具吸引力的激勵辦法,吸引專業人才下鄉,不拘一格擴大選人用人范圍,確保各區域的整體規劃部署落到實處不走樣。
完善基層數字治理體系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基層治理,是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路徑。應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解決城鄉融合發展中最迫切、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
算好眼前賬和長遠賬,打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底子。發揮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并行推進的優勢,推進養老、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全面構建“數字+”治理模式提供基礎設施保障。
秉持多元共治理念,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設立體式、網絡狀的信息溝通體系,推動基層數字治理形成扁平結構,提升信息傳遞效率、擴展信息輻射范圍,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供技術支持。
讓數字化深度鏈接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孤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數字治理體系建設應整體聚焦人民群眾基本發展能力的提升、就業發展機會的增多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等,優先加急扎實推進農民急需、普惠性高、兜底性強、帶動面大的牽引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