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師范學院曹小云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民國時期方志所載方言詞匯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3BYY108),最終成果為專著《明清民國時期方志所載方言文獻整理及詞匯研究》。課題組成員有:曹嫄、孫玲、楊軍、趙日新、秦名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材料的發現與使用是推進學術進展的重要條件,語言研究也不例外。
該成果旨在全面搜集、整理明清民國時期舊方志中所儲存的漢語方言及民族語言文獻,進而開展舊方志中所見的方言詞語及其釋義整理研究,為明清民國時期漢語方言音義演變研究、民族語言詞匯音義演變研究、小說戲曲文獻研究以及大型歷史方言辭書編撰等提供新材料、新語料。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1.首次大規模匯集舊方志中的方言文獻
我國現存明代以來的舊方志有近9000種,這是研究明清民國時期歷史、地理、語言、文學、民俗、文化、宗教、政治等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的寶貴資源。
最早注意并整理研究舊方志中方言文獻的是日本學者波多野太郎先生,他用十多年時間,從數百種舊方志中輯錄了272種方言文獻,并于1963~1972年以影印的方式陸續出版了9卷本《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此后,國內學者逐步認識到這宗資料對方言演變研究、明清小說戲曲文獻研究、近代漢語詞語考釋以及大型歷史方言詞典編撰的重要價值。但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者對這宗資料體量的認識尚不到位。
實際上,《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所錄的272種方言文獻,遠非舊方志中所儲存的方言文獻的全貌。根據項目組大規模的搜集,共得明清民國時期舊方志中方言文獻964種,種數上超過《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3倍,字數上接近《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6倍。
964種方言文獻中,所記錄的主要為漢語方言,包括官話、晉語、吳語、粵語、湘語、閩語、贛語、客家話、平話和土話等;此外,還包括我國境內民族語言,如西南地區的壯語、苗語、瑤語、彝語、夷語、藏語,中部地區的土家語,北部地區的蒙古語、滿語、索倫語、鄂倫春語等。
地域上,964種方言文獻,覆蓋今32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編纂時間上,南宋1種,明代29種,清代484種,民國450種。
964種方言文獻中,保存了方言研究的第一手珍貴資料。著述方式上,或為方言字音詞義的綿密考證,如光緒《畿輔通志》、宣統《東莞縣志》、民國《濰縣志稿》、民國《奉天通志》等,每考一音一義,實際上就是一篇精干的學術短論;或為直解式的注音釋義,如崇禎《太倉州志》、道光《永州府志》、光緒《羅店鎮志》等。篇制上,或為鴻篇大論,如民國《鄞縣通志》“方言篇”達700多頁,光緒《嘉應州志》、光緒《畿輔通志》、光緒《順天府志》、民國《濰縣志》、民國《新纂云南通志稿》、民國《福建通志》等均達數萬字;也有少量僅為幾十個甚至十幾個字的零星短札。著述結構上,或嚴密科學,如民國時期的《洛川縣志》《宜川縣志》《同官縣志》《鄞縣通志》《定海縣志》,對所錄方言的聲韻系統、同音字匯及方言詞均有比較系統的反映;更多的是仿《爾雅》體例,按照以類相從的原則,排列所錄的方言語詞,如民國《象山縣志》、民國《新修大埔縣志》等。
964種方言文獻中,約有50種左右為民族語言資料的記錄。這部分文獻主要是以漢語譯音的方式記錄民族語言詞語,如光緒《古丈坪廳志》、光緒《綏遠志》、民國《黑龍江志稿》、民國《貴州通志》、民國《八寨縣志稿》等;也有一些舊方志記錄了壯語、彝語、夷語、藏語,蒙古語、滿語、索倫語、鄂倫春語、緬語的文字資料。
經過大規模的搜集,基本上弄清楚了舊方志中方言文獻的存量、著錄體式及著錄內容,為進一步研究明清民國時期漢語方言音義演變與民族語言詞匯音義演變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2.精心整理舊方志中的方言文獻
964種方言文獻,其主體是縣志。縣志的實際修撰者往往并非高儒碩士,縣志的撰寫與刻印校勘也不如經書等精細。加之舊方志中征引歷代文獻數量巨大,而修撰者引書十分隨意,節引、誤引、改字等現象十分普遍。因此,為保證所輯出方言文獻更便于學界使用,必須對964種方言文獻加以校勘整理。
一是校勘。凡有礙原文理解的錯漏之處均加以校勘,重點復核了數量巨大的古籍引文,共出校記近5000條。
二是標點。波多野太郎《中國地方志所錄方言匯編》僅僅是原始文獻的影印,未對所錄資料進行整理,不便于學界使用。本成果對964種方言文獻進行了新式標點。舊方志中大多數引文不完整,項目組在校勘的基礎上,對凡未出現明顯誤引或不影響文意理解的引文,對節引、改寫的引文,雖不是被引者原話,均從提示引文起訖的角度,施加了前后引號,從而使文本的層次更加清楚,更便于學界使用。
三是處理用字。舊方志用字情況十分復雜,大量使用記音字、異體字、俗體字和字書罕見的自造字。本成果對記音字保留原貌,不做校改;對僅存在位置關系變化的異體字以及少量常用字進行了字形統一;對大多數其他類型異體字、俗體字,考慮到或存在別義作用,或存在標識方音作用,或體現方言用字特色等,均保留原字,不予統一或改為正字。
3.逐篇敘錄舊方志中的方言文獻
964種方言文獻篇幅較大,為便于學界全面研究和整體認知這宗材料,項目組從文獻學的角度,對964種方言文獻逐篇進行了文獻敘錄,全面敘述了所出舊方志屬今省市縣、方志作者、方言部分所出卷次、所錄方言的內容、條目數量、分類原則、著錄方言的體例、現存版本等基本情況。
以現代省級行政區劃為第一級編排單位,省級行政區劃按由北向南的地域順序排列;再以地級市為第二級編排單位,各地級市按由北向南的地域順序排列。省級行政區劃內部,按先通志(包含少量區域志)、后市縣志的順序排列;各地級市內部,按各縣所處地域由北向南的順序排列;同一市縣志,按成書或刊刻時代先后的順序排列。這種編排順序符合方言學研究的要求,有利于從對比中分析方言演變、發展的軌跡。
4.系統整理舊方志中的官話方言詞及其釋義
舊方志中不僅有豐富的方言詞,還有方志修纂者對所錄方言的注音釋義,這種當時當地人的記錄與釋義無疑對研究當時當地的方言音義有極大的學術價值。本項目依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分區標準,選取明清民國時期相當于今官話方言區中的335種舊方志,對其中所錄的22700余條方言詞語(包括少量短語、俗語)及其釋義情況進行了窮盡性的考察研究,完成了《明清民國時期方志官話方言詞典》一書。《官話方言詞典》收錄詞目,集中呈現了明清民國時期今東北官話區、北京官話區、冀魯官話區、膠遼官話區、中原官話區、江淮官話區、西南官話區和蘭銀官話區中方言詞形、方言語音和方言詞義情況的基本面貌。如表示“昨天”概念的44個記音形式,如挨里、捱兒、咧隔、列個、厭每、晏兒(個)、諺來哥、業、夜兒、夜兒個、夜格(隔、個、過)、夜拉個(過兒)、夜來、夜來哥(隔、個、科)、夜里、夜里哥(格、隔、各)、夜了、夜日、夜一、早隔、賊慢、昨、昨晡日(夜)、昨兒個、昨隔(個)、昨里、昨日、昨天等。《官話方言詞典》還對335種舊方志中方言文獻的方言屬性進行了細致的查考,均細化到屬今之何種方言區、何種方言片和何種方言小片等。
5.開發舊方志中方言文獻的檢索軟件
課題組對《明清民國時期方志官話方言詞典》中所收錄的22700余條詞語進行數字化處理,開發了“明清民國方志官話方言詞匯檢索系統(網絡版)”。
該系統具備以下功能。
第一,可以順序瀏覽詞條,查看感興趣的詞條及其相關信息。
第二,可以關鍵詞模糊檢索,查看包含某一關鍵詞的全部方言詞及其通行時期通行范圍。
第三,可以設定查看某一方言志全部詞匯。
第四,可以根據不同研究旨趣從不同角度檢索相關詞條。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第一,較為全面地搜集整理了舊方志中所儲存的方言文獻,為學界更為全面深入地研究明代以來方言方音、詞義演變情況提供了新的材料。
第二,對近千篇文獻進行了文獻敘錄,為學界全面研究和整體認知舊方志中方言文獻研究資源、快速查閱了解舊方志中方言文獻基本情況提供了便利。
第三,22700條官話方言詞及其釋義,為研究明清民國時期的方言分區以及方音、詞義的演變提供了直接資料,為修訂大型歷史方言詞典提供了豐富的語料,為準確理解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提供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