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中國民族學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暨“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共設置22個分論壇,來自全國近1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0名專家學者齊聚珠江之畔,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國式現代化與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等議題深入研討。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闡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中國的民族學理論正面臨著轉型,民族學學者不僅要討論傳統民族學的問題,也要把現代社會和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等主題納入研究視野。應該說,西方的民族學理論是在解釋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而中國的民族學理論也應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來闡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中國民族學學會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校長強世功在致辭中表示。
“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21世紀,西方社會內部的多元主義方案、外部的霸權主義方案,都無法創造人類社會空間意義上多元一體的共治體系。只有站在世界現代性文明的普遍高度,才能找到中國中心視角。”中國民族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關凱表示,融匯了現代性的中華文明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活力。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大力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應該成為當前民族學研究與學科建設的核心任務。”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田敏表示,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正確把握“四對關系”,重點圍繞“五個共同”“四個與共”開展相關研究,系統產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下的民族學研究新成果,形成民族學學科新高地、新面貌。
關注現實問題,助力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
“我們的研究要體現民族學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學科使命,彰顯民族學學者的責任擔當。”國家民委理論研究司二級巡視員陳曉嫚在致辭中表示,要關心人民所需,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助力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要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務實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經濟結構調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中國民族學學會執行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丁賽表示,推動民族地區實現下一輪經濟狀態躍遷,需要準確把握經濟狀態躍遷的特點和規律,加強發展戰略、政策措施的頂層設計。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沒有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就難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也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色音表示,學者要將學術研究與國家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在發展民族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同時,總結廣大鄉村“富民”經驗,為推動西部大開發提供智力支撐。
“深入研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地區,可以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提供生動的研究案例。”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焦表示,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不僅可以表現出新的功能,而且可以形成新的結構,由此推動資源配置,促進內源型發展。民族文化通過功能轉變與結構轉型,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等的內源性要素,使它們產生了一定的競爭優勢,激發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著眼大灣區,總結改革開放中的“三交”實踐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既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沿陣地,承擔著率先探索、積極示范的重要使命。”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張科在致辭中表示,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為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積累了經驗,要深化對廣東民族工作和民族學學科建設實踐的研究。
“中國式現代化生成于中國社會歷史與文化之中,也注定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因地制宜、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院長楊文炯表示,從“特區”到“大灣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春天的故事”的續寫。學者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廣東建設我國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實踐結合起來開展研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
“互嵌式社區強調各民族全方位互嵌,既包括物理空間的互嵌,也包括心理、情感等方面的涵化與認同。”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院長張利國表示,要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方面之“融”,建立互嵌交融的社會共生、利益保障、價值傳承、協同共治、情感聯結機制。
“民族學學者要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基于大灣區這一廣闊田野,聚焦高度流動性、城市化、現代化、全球化、數智化的大灣區,深入開展應用研究。”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校長戴青云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民族學界正面臨建構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的重大歷史機遇,要用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政策話語和社會話語深刻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道理、學理和哲理,為推動中國民族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作出新貢獻。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