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大力提升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在做好中國的事情的基礎上講好中國的故事,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以來,我國不斷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大大增強,為塑造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兩個大局”加速演進并深度互動,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社會學習中國發展經驗、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國外民眾了解中華文明的愿望更加強烈。同時要看到,我們的國際話語權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相匹配。這就要求我們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重大舉措,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明確了路徑。
注重多領域協調、多主體協同、多渠道協力。要注重多領域協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領域的現代化建設及其與世界的互動。當前,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環境、社會民生等諸多領域取得的發展成就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立足于多領域協調的國際傳播格局能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一個完整的、精彩的中國。因此,要促進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和世界有效互動。要注重多主體協同。多主體參與是新媒體條件下國際傳播的主要特點之一,建立立體式國際傳播格局不僅需要多主體參與,更強調多主體協同。多主體協同形成合力有利于在國際傳播中呈現更豐富的視角,有利于提高國際傳播的廣泛性和精準性。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基礎上,推動部門、地方、媒體、智庫、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發力,圍繞國際社會關切的問題,積極主動地發出中國聲音。要注重多渠道協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必須注重傳播渠道建設。要用好現有國際傳播的傳統渠道,探索拓展新渠道,加快打造多渠道全媒體傳播矩陣。除了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還要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重視發揮海外華人、海外中資企業、國際友人等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等等。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解決我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的問題,破解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困境,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也是我們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學深悟透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義,對于我們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比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多次寫入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重要文件,彰顯了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話語講好中國故事,挖掘中國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只有在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中才能得到更好彰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要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提供了中國方案。第七十八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充分表明全球文明倡議順應時代潮流、契合時代需求。我們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各類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為文明間的對話交流提供高質量平臺。深入實施中華文明全球傳播工程,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擴大國際人文合作交流,推動走出去、請進來便利化,把全球文明倡議的核心要義落實到具體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