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郝立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開拓者

    郝立新2024年10月18日09:1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開拓者

    作者:郝立新,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

    陳先達(1930年-2024年)是我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曾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教師”,并獲第五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主編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優秀教材,出版了《陳先達文集(十四卷)》《走向歷史的深處》等著作,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人物,他被譽為“行走的馬列字典”“馬克思主義哲學信仰的播種人”,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哲人追“思”22】

    2024年10月10日,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陳先達先生與世長辭。閃耀在中國哲學思想星空中的一顆璀璨明星隕落了。先生的離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巨大損失。

    作為新中國成長起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杰出代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開拓者,陳先達以深邃的哲學智慧、深刻的思想洞見、深厚的現實情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辛勤耕耘七十余載,陳先達把思考、寫作、教書作為最愜意的事情,把哲學事業融入生命之中,著作等身,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事業殫精竭慮、開拓創新,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思想遺產。陳先達在其學術生涯里,將一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畢生心血傾注在豐富著述中,充滿了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赤誠之心,飽含了對哲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的深厚感情。陳先達不愧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領域的旗幟性人物,是當代中國哲學領域的一代宗師。

    哲學家不是社會的旁觀者

    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真正的哲學和哲學家是時代的產物。陳先達真正承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品格和批判精神,主張“哲學家不是社會的旁觀者”。陳先達的學術思想高度重視和深刻體現哲學研究和闡釋的實踐性、現實性,成為以哲學方式把握時代的杰出典范。

    哲學要反映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教學與研究》1963年第4期刊發的《實踐檢驗和邏輯證明》一文,是陳先達根據在北大講授辯證邏輯課的講稿改寫而成的論文。文中從多方面闡釋了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說明邏輯證明在真理認識中的重要作用。陳先達回憶:在當時,這篇文章只是一篇純學術文章,影響不大。“我自己多年后重讀這篇文章后深深地感覺到,任何理論的批判、哲學的批判,只有當它代表社會進步的要求,才具有現實意義并對現實起重大作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任何沉迷于抽象思辨而被困死在純概念的圍城之中走不出來的做法,與馬克思主義的本性都是相悖的。這種人可以成為一個學者,但不會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及時吸收科學發展的新成果。陳先達在20世紀80年代就指出:“毋庸諱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社會主義國家一些青年中的聲譽已經暴露出它在今天未能及時跟上世界歷史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步伐和事實,這也就是人們所習慣稱作的‘新的考驗’或‘新的挑戰’……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迅速地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提出的新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重視實踐和關注現實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突出的特性。“哲學絕不應變為不能用的屠龍之術,而應該是庖丁解牛的解牛術。由術入道,由道變術。如果哲學就是摳概念,是不著邊際的空談,爭論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即使很熱鬧,實際上是騙外行的,沒有用。”“一個不會解牛空有庖刀的庖夫;一個手中有鑰匙不會開鎖的鎖匠,都是徒有其名,哲學家也是如此,不要做一個空頭哲學家,必須善于開鎖,即面對現實,分析問題,真正發揮哲學作為望遠鏡、顯微鏡的作用,既高瞻遠矚又能察于未萌。”在陳先達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是因為它“新”在重視實踐,沒有陷入抽象思辨。陳先達知行合一,其一生都始終積極踐行著這樣的哲學理念。

    走向歷史深處的探索

    陳先達是我國學術界最早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他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和有關思想成果備受學界關注。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主要限于經典著作的介紹和基本原理的闡釋,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史的系統研究,特別是缺乏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研究。80年代中期,陳先達作為主筆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出版,成為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扛鼎之作;陳先達和靳輝明合著的《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成為國內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開山之作。特別是陳先達自稱為“第一部個人專著”的《走向歷史的深處》,被公認為國內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和理論有機結合的經典之作,并被列為許多高校研究生的專業必讀書。

    陳先達對于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方法論提出很多獨到見解。其一,陳先達特別強調要注重歷史和邏輯的內在聯系。在他看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中很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只注意研究經典作家的生平和革命活動,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發展的客觀歷史條件,而忽視從原著的角度來研究他們的思想演變;而另一種傾向是單純注重原著的研究,采取把經典著作按時間順序排列起來成書的方法。二者皆不可取。“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史是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經典著作為依據的,但作為一門思想史科學,應該從對原著的深入研究中來把握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聯系,搞清思想發展的動力、規律和機制。”“歷史和邏輯兩條主線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如果彼此割裂,雙方就會變成死的或僵化的東西。“歷史是理解邏輯的前提,同樣,也只有準確地把握了邏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歷史。”

    歷史研究與現實密切相連。“一切歷史研究都可以在現實的需要中找到動機。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正在現實中發生作用的科學,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史的研究更應該同現實密切結合起來,注意現實中提出的各種迫切的社會課題,有的放矢地進行科學的研究。單純為歷史而研究歷史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并且在現實中也是行不通的,但這并不等于說可以隨意主觀地杜撰歷史,歷史研究和一切科學研究一樣,都必須尊重客觀事實,然而,一切科學研究又都是從現實的需要中發現課題,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的研究也需要從現實出發。”

    在這樣的要求下,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能夠避免教條主義。“研究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和發展,我們就會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生動的歷史畫面。在這個歷史畫面上,它的每一個重要命題和基本范疇的來龍去脈都非常清晰地表現出來,這樣,它的基本概念就不會被視為僵化的和凝固不變的,它過去是、將來也應該是及時地研究新情況、不斷地在總結和概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新成就中得到發展。一旦形成了這種歷史認識之后,教條主義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其二,陳先達強調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的整體性研究,這是他在思想史研究方法論上的又一重要特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史研究中,還要樹立整體的觀念。”《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從縱向史的角度,把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來論述,這在當時中國學術界具有開創性。陳先達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史,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產生、發展、成熟的歷史,也是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馬克思主義不是一些現成原理、結論的匯編,而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不僅三個組成部分之間是統一的,而且每個原理的提出,都是同當時的歷史條件結合在一起的,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史中,我們不僅能學到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結論,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如何得出這些結論,發展這些結論的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逐步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總結新經驗,解決新問題,既堅持原則,又防止思想僵化。”

    《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填補了中國哲學界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空白地帶。該書通過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歷史的研究,再現了馬克思主義形成的真實過程;從邏輯和歷史、理論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各組成部分和各個基本原理的有機統一中,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性;針對學術界提出的一些有影響力的觀點進行了回應,特別是剖析了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些誤讀,反駁了用“青年馬克思”來否定成熟的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的一個重要特點,正在于用一種嚴整的科學的歷史觀,即關于人類社會結構和發展規律的理論和學說,代替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異化’對歷史現象的解釋。異化和人的問題是可以研究的,但是只有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則,才能對有關人的問題和異化問題給予科學的說明。把人類歷史變成人的‘自我異化’的歷史,用人的本質來解釋一切社會現象,企圖用‘人本學的歷史觀’來代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走向歷史的深處》是陳先達孜孜求索馬克思歷史觀的力作,書中以人類對歷史規律的探索歷程為前導,著力研究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歷史觀的局限而走向歷史的深處,即發現歷史自身規律的過程,由此深刻揭示了馬克思的歷史觀在人類歷史觀變革方面具有的劃時代意義。其中特別是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要范疇、理論價值、內在矛盾以及通向唯物史觀的必然性進行了十分有價值的先驅性探討,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哲學史研究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該書的重要價值在于,在思想史研究與回應時代問題中深化對唯物史觀形成史的理解。一方面,不僅深入到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中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而且結合廣泛的西方思想史和人類社會發展史,對馬克思歷史觀及其哲學思想的史前史做了精深的研究。另一方面,結合對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提出的問題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需要的研究,擴展并深化了對唯物史觀形成史的認識。總之,結合唯物史觀產生的思想史背景、時代條件和研究主體的情況,揭示了馬克思如何從被繁蕪復雜的意識形態、動機和偶然性層層包裹的歷史表層走向歷史的深處。

    其三,陳先達強調在深入唯物史觀的史前史研究中完善理論來源的認識問題。對此,他提出了諸多關于唯物史觀理論來源的頗為深刻的見解。一是唯物史觀的來源應該是“確實為馬克思批判吸收了的東西,它的根據是馬克思自己的著作,特別是他的讀書筆記”,“正如同被埋藏在地下的礦產不構成現實的財富一樣,未被研究過的理論不能作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的來源”。二是唯物史觀直接與間接的來源是多渠道的,有來自對人類全部優秀文化遺產的批判繼承;有來自對19世紀西歐社會理論的綜合吸收;也有來自與同時代人在科學探討中的相互影響的啟發。三是唯物史觀的來源不是單一的、純哲學的,“正如親緣繁殖不利于種的發育一樣,一種創造性的哲學理論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唯物史觀的創立,就廣泛吸收了非哲學領域中的成就”,“馬克思的先驅者們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一種綜合力量,一種理論的合力”。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認識的補充和完善。

    他認為,理解創立唯物史觀的思維邏輯進程有助于理解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從馬克思創立唯物史觀的思維邏輯進程來看,它經歷了從異化到異化勞動,再從異化勞動到全面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這同馬克思從上層建筑入手,到逐步深入到勞動和生產領域,發現歷史的‘終極原因’的過程是相一致的。這是個連續的、艱苦的理論探索過程,其中包含著矛盾和自我揚棄。”歷史地、具體地分析馬克思的思維進程,有助于我們比較正確地理解異化、人道主義這些世界上爭論的重大理論問題。《走向歷史的深處》一書充分展現了陳先達對馬克思歷史觀的基本內容和內在邏輯的深刻理解。該書克服了普遍存在的在方法論上史論分離的缺點,即歷史研究和理論研究相脫節。陳先達注重以論帶史、史論結合,既著力從凝結的形態上去把握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結構,又盡力從流動的形態上去探究馬克思歷史觀演進的邏輯理路,并把思想史研究與理論專題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展示了一幅馬克思思想發展的立體圖景。

    他指出,歷史研究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進入21世紀,陳先達針對歷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深刻闡釋了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方法論。他先后發表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史學功能——論歷史事實·歷史現象·歷史規律》《歷史與歷史的書寫》《史論拾零》等論著,重申歷史唯物主義既包含了關于歷史本質和歷史規律的歷史本體論,也包含了歷史認識論、歷史方法論和歷史價值論。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要弄清歷史事實和歷史書寫、歷史現象和歷史規律的關系,歷史書寫不能以背離歷史事實為目的。否認歷史及其規律的客觀性就必然會導致歷史虛無主義。這些論著充分展示了陳先達的歷史哲學研究的深厚功底。

    以問題為導向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問題是思維發展或思想創造的推動力量。哲學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都是通過對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的關注體現出來的。陳先達常用“問題中的哲學”來對應“哲學中的問題”,以表達對現實問題的哲學關注,并指出這兩類問題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在這里且用“問題哲學”來概括陳先達強調以問題特別是現實問題為導向的哲學研究及其范式。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必須關注時代問題。陳先達在《光明日報》發表的《雄踞人類思想高峰的馬克思》一文中指出:“以問題為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維傳統,也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到底就是立足中國現實,以解決中國問題為指針。”“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從根本上說就是同解決中國不同時期面對的根本問題相結合,從而形成與其相適應的中國道路。”

    陳先達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及時回應和深刻分析了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產生了廣泛而重要的社會影響。其中,對文化問題的分析和回答尤為突出。

    文化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熱門話題。陳先達率先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卓有成效的深入探討。1997年,陳先達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一文,對現代化進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不通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難以中國化,而中國傳統文化固守傳統,拒絕接受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進行研究發掘就不可能現代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決不是消滅傳統,而是站在當代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傳統文化進行再思考,在新的條件下延伸傳統、更新傳統、豐富傳統”。因此,我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對中國以至對世界的價值,批判繼承這份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并發揚光大。完成這個歷史的重任,是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新貢獻。陳先達對文化沖突論、文化保守主義等觀點作了分析與批評,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和反響。

    此后,陳先達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進行了長期的持續跟蹤研究,其成果在學界引起廣泛深刻的影響。2015年7月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陳先達的近萬字長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該文指出,目前意識形態領域關于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是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爐的看法,理論上是錯誤的,實踐上是有害的。陳先達明確提出,應該站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他以“舊邦新命”作為廓清迷霧、解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爭論的一把鑰匙。“社會主義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古老中國的當代存在。中國是舊邦,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可當代中國是不同于傳統中國的社會主義形態下的新的中國。”“只有站在社會形態變革的高度進行審視,才能牢固確立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社會以什么為指導思想,以及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這個重大問題。”“在討論馬克思主義和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關系時,決不能忘記社會形態變革這個重大的歷史和現實,不能忘記‘舊邦新命’。”“只有繼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馬克思主義才能在中國取得勝利。”“中國要革命,要變革,要走出民族存亡絕境,就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理論指導。但馬克思主義不能取代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力量就在于它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中包括與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結合。”“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生長的思想文化土壤,要保持中國人的中華民族特性,要使中國人有顆中國心”,必須“以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和優秀道德來涵養中國人”。

    陳先達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是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的樞紐。而創造性轉化的理論和方法論原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指導。“不要抽象地爭論馬克思主義指導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尤其是非歷史主義地爭論馬克思主義與儒學的高下優劣抑揚褒貶。一個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理論指導,一個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應該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反對文化虛無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資源、智慧和啟發,但也要防止以高揚傳統文化為旗幟,反對馬克思主義、拒斥西方先進文化的保守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陳先達先后出版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中的傳統與當代》《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十二講》等重要專著,圍繞這一主題發表了數十篇重要理論文章,為我們正確理解黨的指導思想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關系問題提供了重要方法。在學術領域較早提出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的主張,無疑是富有遠見的。

    陳先達對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堅持文化自信進行了深刻闡述。針對有關文化自信和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他還在《光明日報》專欄中發表了《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制度化》《文化自信中的政治與學術》《論文化自信的底氣》《文化自信的本質與當代意義》《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論和現實基礎》等長文,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深遠影響。他闡明了文化自信的底氣從何而來,“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底氣,既來自我們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豐富性與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和創造精神,也來自體現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紅色文化的革命性、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和導向性。”“中國傳統文化是文化底氣之根,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是文化底氣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是文化底氣的基礎,而正確的文化政策則是維護文化底氣的制度化保證。只有把文化自信的底氣放在當代中國整體環境中,尤其是放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辯證關系中,我們才能以新的精神狀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繼續奮進。”堅持文化自信,要明確“誰自信”。“文化自信,當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體,主體是人。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信,同時是中華民族的自信和中國人民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統一。”陳先達還指明了文化自信“信什么”?“如果要問文化自信究竟信的是什么?可以肯定地回答:信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含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信的是紅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信的是把國家、社會和個人提升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性。”他還對如何增強文化自信提出總體性思考。“文化建設不等同于意識形態建設,但其中確實存在意識形態問題。文化建設屬于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建設,不可能去意識形態化、去政治化、去中國化。文化建設,既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又需要立足當代現實,結合時代條件,創造出具有時代價值、反映人民愿望的高水平的文化產品。”

    文化自信還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上。陳先達長期站在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前沿,甘做“馬克思主義圣火的傳播者”。他主張,我們要把馬克思主義課程的教學當作一項社會主義事業來抓。課堂雖小但責任重大。我們的一個重大的歷史任務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塑造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教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教學對我們來說不僅是一種職業,而且是一種信仰,是信仰與職業的統一。我們講的東西與信的東西是一致的,如果信仰與職業分離,講的東西自己不信,嘴里講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樣,不僅講不好課,而且是一種痛苦,總感到理不直氣不壯。所以一個好的馬克思主義教員,必須信仰馬克思主義,要把信仰的力量、理論的力量結合在一起。”

    陳先達是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面旗幟。當社會中出現各種反對馬克思主義、曲解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社會思潮,他總是以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戰士的姿態斗爭在最前沿。他不是以“社會的旁觀者”自居,而是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聯系在一起,并用他哲學家的思想,表達對國家命運的關注,旗幟鮮明地撰文加以批判,“理論要能說明當代世界問題、說明中國問題。如果不能說明中國現實問題,亂花迷眼,往往會因為迷茫而發生理想破滅”。

    隨筆中“可親又可愛”的哲學

    陳先達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話語體系構建進行了獨創性的探索。1936年出版的艾思奇的《大眾哲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具有標識性意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如何在變化的新形勢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20世紀90年代后,陳先達以哲學隨筆的方式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話語體系構建進行探索。他先后出版了《漫步遐思》《靜園夜語》《哲學心語》和《回歸生活》等生活化、通俗化的哲學著作,對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話語體系構建作出重要貢獻。

    陳先達的哲學隨筆與其說是表達形式的轉換,毋寧說是對哲學和生活關系理解的深化,或者說是讓哲學進一步走進生活、貼近群眾的話語體系改革的哲學行動。哲學隨筆匯聚了陳先達長期以來對日常生活和人們經常提出的困惑不解的問題的哲學思考和回答,文字優美雋永,語言通俗易懂。有人形容這些隨筆蘊含了“哲學的智慧、文學的優美、歷史的厚重”。他自我評價道:“我的隨筆的最大特點是立足現實,著眼于智慧的啟迪。”“我寫隨筆注重體悟,以生活經驗為底本,結合自己從書中得來的知識,使它變成自己的。”他以《紅樓夢》中賈寶玉在秦可卿房中看到的具有哲理的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例,說明哲學的“學問”“文章”本來就是生活的反映。“哲學應該是自己的。別人的哲學無論多高明,對你只是知識;學哲學應該學習哲學史,知道別人說過什么,但真正要成為哲學家必須知道自己在說什么。哲學成為自己的哲學,就不是簡單記在心中,而是融化于血液中,真正變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度。”

    陳先達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地講解哲學。例如,他曾用“走過來走過去”的生活化語言講述和區分直觀反映論和能動反映論。“認識不是客體向主體走過來,而是主體向客體走過去。客體向主體走來是消極的直觀反映論;主體向客體走過去,是積極的能動的反映論。不是世界向我敞開,而是我在實踐中觀察世界。正因為如此,認識什么,為什么認識以及認識能達到的水平,不是取決于客體,而是取決于人類的實踐水平。人是在實踐中認識的。”深奧的哲學原理和通俗的哲學表達躍然紙上。

    《漫步遐思》中有一篇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能是沙漠里的高僧》的文章,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和哲學家的使命作了生動精彩的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不應該是高僧,他不能是僅僅腹藏機鋒、口吐偈語、空談智慧,但對人的認識和實踐毫無用處的談玄論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不允許它成為玄學,成為思辨哲學,遠離生活,空談哲理,與它的使命和任務相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實踐性和群眾性,能為廣大群眾所掌握和運用。如果遠離群眾,“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會走入死胡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就會成為‘多余的人’”。這些生動話語充分表達了陳先達的哲學立場和哲學追求。先生不愧為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表率。

    哲人雖逝,思想猶存;哲學豐碑,永駐人心。

    (責編:金一、黃偉)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色哟哟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5页|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精品免费99|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日韩美女18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亚洲色偷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久久久久久九九99精品|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二二区| 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