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帥,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公共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隨著數字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和信息交互渠道的不斷暢通,持續優化數字鄉村治理路徑,成為推進數字中國戰略、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現實需要。在數字鄉村治理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事求是,突出問題導向,秉持底線思維,讓數字治理真正扎根鄉村社會,切實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領基層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好網上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并自覺將其實踐于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堅定不移走好群眾路線。信息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被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降低應用成本,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要提高通過互聯網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走好網上群眾路線的核心要義,是黨在數字情境中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數字鄉村治理過程中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應樹牢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數字技術為支撐,構筑國家數字治理的基礎環境,借助數字化平臺,通過各種正式與非正式渠道了解人民群眾的訴求,并在治理活動中進行反饋。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是在信息時代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領基層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和現實保障。
堅持實事求是,注重數字技術與鄉村社會情景的適配。鄉村治理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剛性”規則勢必會遭遇鄉村社會復雜情景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應當明確數字技術是鄉村治理的工具而非“指揮棒”,進而理性判斷數字技術的客觀價值與功能邊界。構建常態化的數字能力評估機制,強化數字能力監測,全面掌握鄉村社會人文、地理以及風俗習慣等諸多地方性特征,分析政策中數字技術落地的客觀條件。暢通數字鄉村治理的績效反饋渠道,及時梳理總結治理實踐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此基礎上動態監測各個治理領域政策的數字能力。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調整策略,科學配套鄉村治理政策中數字技術應用與退出的機制與辦法,及時進行優化和調整,實現公共行政資源的最優化安排,合理配置政策中的“數字含量”,既要具備“剛性”的數字化政策要求,深入推進數字中國戰略,又要賦予一定的自主“柔性”空間,以適應鄉村社會的復雜情景,進而形成“剛柔并濟”的高質量數字鄉村治理政策。
突出問題導向,有效減輕基層干部的“數字負擔”。“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既扮演著“國家政策執行者”的重要角色,也兼具人民群眾“代言人”的功能,是人民群眾與黨和政府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統籌數字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隨著公共服務數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基層干部的“數字負擔”持續加重。為此,應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認識、準確把握、正確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建設多部門共建、共管、共享的基礎數據庫,構建“一表通用”的互認機制,規避數據表格重復填報現象,降低基層干部業務負擔。理順數字鄉村治理中的條塊關系,明晰數字業務流程和邊界,合理劃分不同層級條塊部門之間的業務范圍,構建縱向聯動、逐級分工、科學匯總的數字業務處理格局,杜絕互相推諉現象,提升數字業務的處理質量。強化頂層設計與規劃,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積極整合數字治理業務,破除“信息孤島”和部門壁壘,統籌規劃部門間的信息化建設,打造“一網通辦”式的信息服務終端,實現業務程序與人工操作層面的化繁為簡,提升基層干部的工作效能,為基層群眾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
秉持底線思維,跨越“數字鴻溝”、治理“數字貧困”。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2024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要求,加強農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務保障。鄉村治理數字化,最艱難的任務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覆蓋老年人、殘疾人等鄉村特殊人群。應秉持底線思維,不斷優化數字技術應用的路徑與方法,有效延伸數字服務的觸角,著重對農村特殊人群開展兜底行動,實現數字化在鄉村社會的全面覆蓋。逐步完善村級政務服務中心的數字服務功能,建立健全數字服務規章制度與業務流程,配備政務服務一體機、自助服務終端等智能服務設備,廣泛吸納志愿服務人員,參與和推廣針對農村特殊人群的業務導辦、協辦與代辦等服務。強化政府部門間的業務聯動,優化信息共享機制,合并業務辦理流程,以環節最少、資料最簡、時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為目標,提升人民群眾享受數字化服務的友好度。充分運用數字交互技術,重構人民群眾辦理業務的時空場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創設“一鍵式”服務喚醒機制,實現“不見面審批”,在全程引導和幫助下完成相關業務的咨詢與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