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徐放鳴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當代文藝實踐中的國家形象構建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2AZW00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張玉勤、周建萍、郝敬波、溫德朝、李雍、陳娟、楊森、張樂金。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問題是伴隨著大國崛起的歷史進程而進入學術視域和實踐場域的。從最初的國際關系學和新聞傳播學的國家形象傳播研究逐漸延伸到文藝領域,應和著文化強國建設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中國形象構建的實踐探索中提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形象建構的學理形態和實踐方略問題,這一緊迫的現實需要催生了文藝領域的國家形象構建研究。本研究作為這一領域第一個獲批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展研究的。
該成果的意義如下。第一,以當代中國文藝實踐為視界對國家形象構建進行整合研究,可以為積極踐行堅定文化自信,努力構筑文藝高峰這一新時代文藝使命,為充分發揮文藝凝聚民族力量、提升國家形象、擴大中國的世界性影響的作用,從一個特定的視角提供基本理路和實踐方略。第二,當代中國文藝主動進入國家形象構建層面,這是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和文藝實踐不斷走向自覺與成熟的標志。中國文藝領域構建國家形象具有豐富的形態、獨特的優勢和特殊的規律,這是中國當代文藝在“自律”基礎上實現“自為”的一個更為宏闊的實踐領域,也是其在新時代的使命擔當,彰顯了文藝的現實關懷品格與建構主義取向,可以在國家意識、民族精神、國民素質的提升方面發揮獨特的影響作用。第三,深化“形象詩學”的理論創新,系統地建構當代文藝實踐塑造國家形象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略。本課題立足于“形象詩學”的邏輯視閾,在跨文化背景中系統構建“國家形象譜系”,搭建當代文藝塑造國家形象的總體框架,尋求中國文藝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有效形式和內在機制,使得文藝實踐中的國家形象構建更加自覺地融入國家形象塑造的總體話語體系,進一步促進和深化當前國家形象的整體性塑造。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除引言外分為《理論篇》《文學篇》《影視篇》《域外篇》四個部分。其中《理論篇》有6章,分別就“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形象溯源與形象辨析”“文藝實踐構建國家形象的三種屬性”“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國家形象建構中的自我與他者”“國家形象建構的內在機理”等問題開展了專題研究,系統地梳理了文藝構建中國形象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在拓展“形象詩學”研究視域的基礎上搭建起文藝中的“國家形象論”基礎性框架,提出了需要把握的若干關系問題。《文學篇》有5章,分別就中國當代文學構建國家形象的總體狀況、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中國形象構建、莫言小說中國家形象的審美構建、茅盾文學獎作品構建國家形象的文本分析、不同類型中國形象構建的文學文本分析等專題展開研究和闡釋,在歷史與現實、宏觀與微觀、點與面的結合中對“文學中的中國”的豐富復雜形態做出了細致的分析歸納,從中把握了文學構建中國形象的審美特性。《影視篇》有5章,分別就海外獲獎華語電影呈現的中國形象、臺灣香港電影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大陸電影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城市宣傳片中國家形象的審美構建、新世紀紀錄片中的鄉土中國形象呈現等問題展開研究,涉及的作品代表性強,覆蓋面廣,類型多樣,凸顯了在“影像中國”的形象建構中存在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展現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作主體對于中國形象的體察和呈現。《域外篇》是立足于言說中國的“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的互相映照而設立的,有5章,分別就賽珍珠筆下的中國形象構建、李安華語電影對文化中國形象的影像呈現、域外中國形象影像構建的新樣本分析、跨文化視野下的文化中國形象呈現、美國藝術中的中國元素與中國形象等問題進行典型案例分析,從域外的形象構建經驗中引出對于中國文藝構建國家形象的有益啟示。(具體章節綱目詳見最終成果目錄)
該成果以“國家形象構建”為問題域,以“中國當代文藝實踐”為切入點,以“形象詩學”和“綜合研究”為方法論,對中國當代文藝實踐中的國家形象構建問題予以總體研究。我們在研究中的總體思路是:從“具體案例”入手,漸次展開“問題域”,逐層進入理論厘析,自然導出實踐方略,從而做到有理有據、史論結合。具體體現為:一是文本梳理,即全方位地考察不同作品(文學作品、藝術創作)、不同視野(自身展示、西方視野)、不同維度(從創作到文本、從接受到傳播)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問題;二是個案剖析,即以“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如陳忠實《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等)、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蛙》《大地》三部曲)、國家形象宣傳片(紐約時報廣場中國宣傳片和紀錄片)、原生態民族藝術(印象麗江、云南映象等)、海外獲獎華語電影、國產主旋律電影作品,分析其間所蘊含著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媒介策略等;三是專題研究,從形象定位、形象修復、形象塑造、形象借鑒、形象傳播、形象接受以及形象批評等方面開展具體深入的專題性研究;四是整合研究,對國家形象塑造的“外在表現”與“內部機理”、國家形象“史”與國家形象“論”、國家形象塑造與國家形象傳播等予以整合研究,從而建立起當代文藝實踐中國家形象建構的學理形態與實踐方略。
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我們在如下三個方面努力追求學術創新。第一,首次將國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詩學”的理論視野,形成了基于國家形象塑造的“形象詩學新建構”,建立起國家形象的詩學研究理論框架,拓展了形象詩學的應用范圍。第二,注重國家形象構建的內在機理分析,揭示了形象構建的功能機理、主體定位、內涵表達機理、接受機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在機制,從而將文藝中的國家形象構建實踐引向遵循內在機理的自覺和自為的新階段。第三,選擇不同藝術領域中的典型個案做充分而深入的樣本分析,從中把握并闡發了不同藝術形態的作品構建中國形象的審美規律。例如在文學領域,以具有較高文學性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典型個案,揭示了其中的“三大情結”(史詩情結、英雄主義情結、現實主義情結)在中國形象塑造方面呈現的審美規律。又如在影視藝術領域,將鄉土題材紀錄片作為一個類型,對其中構建的歷史和現實語境中的鄉土中國形象做審美分析,揭示了其“真實呈現與藝術呈現的雙重性表達”“鄉土文化與國家意志的多樣性融合”“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的差異性互照”的審美特性。
在研究特色方面我們重點從三個方面有所體現。一是在國家形象構建的主體分析方面,不限于本土的、體制內的作家藝術家,而是將體制內外、本土、臺港澳以及海外華人作家藝術家都作為中國形象構建的主體,從中分析和把握其不同的身份歸屬、觀察視角和情感認同對于國家形象塑造的深刻影響,突出強調了形象構建主體的觀察視角、自覺意識和形象構建能力問題。二是聚焦“文藝實踐”,追求理論建構與實踐指導的緊密結合,力求體現對于新時代中國文藝實踐的啟發性和引領性。我們并不單純追求理論探索上的知識生產,而是希望能夠對于文藝創作如何塑造好中國形象,如何發揮好應有的凝聚和影響作用有所助益,突出了實踐方略的探索。三是努力體現史論結合的研究思路,將文藝中的國家形象史與國家形象論做整體性的把握,打通文藝塑造國家形象的過去、現在、未來,在歷史經驗的總結分析和域外他者的參照中進一步明晰面向未來的國家形象構建之道。
該成果的重要觀點可以概括為如下六個方面。第一,提出了文藝中國家形象構建的對內與對外“雙功能說”,闡述了文藝中的國家形象塑造所具有的對內凝聚功能和對外影響功能,糾正了國家形象塑造單純對外的習慣性看法,針對當下的緊迫需求,更加凸顯文藝的國家形象塑造對于國民精神的啟迪、凝聚、提升作用。第二,有別于新聞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領域的國家形象定性研究,突出闡發了文藝實踐中國家形象構建的審美特殊性,建構起中國形象的藝術呈現所涉及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略。第三,在藝術的諸多種類和形態中,主要聚焦于文學和影視藝術,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非直觀性語言藝術和視聽直觀的影像藝術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中選取典型案例進行樣本分析,研究對象的集中度高,關聯性強,便于在比較中深入闡釋其中蘊含的形象構建的審美規律。第四,將西方哲學的“主體性”理論和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體間性理論”引入形象詩學的新視域,集中闡發國家形象的“自我建構”與“他者建構”之間的關系,始終在“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的互動關系中理解和把握國家形象塑造功能如何有效實現的問題。第五,深入揭示了文藝實踐自覺構建國家形象的內在實現機理,從形象建構的功能機理、主體定位、內涵表達機理、形象接受機理以及形象批評機理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闡述,促進了國家形象的詩學研究的深化。第六,立足文藝實踐致力于形象建構的理論創新,在消化吸收傳統藝術形象理論、比較文學形象學理論和形象學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將國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詩學,形成了形象詩學的新建構,建立起國家形象的詩學研究理論框架,具有學術前沿性。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一,將文藝實踐中的國家形象構建問題上升到理論高度,建立起國家形象的詩學研究基本理論框架,揭示了國家形象構建的內在機理和審美規律,具有理論創新價值。第二,將國家形象研究引入“形象詩學”的學術視域,拓展了形象詩學的應用場域和闡釋空間,形成了形象詩學的新建構,在當代中國文論的創新發展格局中建立了一個富有前景的生長點。這種學術價值的應用性更多地體現在針對新時代中國文藝自覺構建國家形象提供實踐方略上,從確立自覺的形象構建意識,到把握形象構建的審美特性和內在規律,再到主體與受眾的雙向互動達成形象塑造效果,以及形象批評意識的建立,構成了國家形象的詩學研究在實踐應用中的完整結構,對于新時代文藝踐行自身使命和責任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