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朱迎平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渭南文集箋校”(項目批準號為:12BZW068)。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同時又是兩宋文壇上杰出的文章家。由于陸游詩歌的突出成就和重要地位,也由于南宋散文向來不受重視,因此,長期以來,陸游的文名為詩名所掩。這是陸游研究中極大的偏頗。
在宋代散文中,陸游散文獨樹一幟:陸游散文長于記敘、抒情,而較短于議論,其文學性在南宋散文中顯得十分突出。陸游的散文貫穿了其一如既往的愛國激情,同時又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文人情趣,是典型的文人作品。陸游散文的總體風格是自然穩健、秀雅凝練,在宋文中別具特色,自成一家。就創作成就而言,陸游散文在南宋文壇上,無論就思想內容還是藝術創造性而言,都應該歸入第一流之列。即使與北宋一些大家相比,也未必遜色。朱東潤先生就曾直言:“平心而論,他的成就(按指散文)遠在蘇洵、蘇轍之上。”(《陸游選集序》)錢鐘書先生亦稱:“陸氏古文,僅亞于詩,亦南宋一高手,足與葉適、陳傅良驂靳。”(《管錐編》二一八)這些意見是值得充分重視的。對陸游散文做全面深入的探討,正確評價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并進一步發掘陸游散文的文學價值、文化價值、文獻價值,仍然是陸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陸游散文研究深入的重要基礎,是對其文集的全面整理。陸游生前十分重視自己的散文作品,親自編定了《渭南文集》,并由其幼子子遹在其辭世不久即精心刊行,是為嘉定本;此本為后世《渭南文集》傳播的唯一源頭且傳承清晰,而且仍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這在文獻傳播史上實屬罕見。《渭南文集》刊行以來,迄今尚無完備的整理本,更無完整的箋注本。1976年中華書局標點整理出版的《陸游集》第五冊,收入了《渭南文集》,可惜用簡化字排印,也未作箋注。2006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第222至223冊收入了陸游的全部文章,但分體編排的方式不同于原著。2011年浙江教育出版社《陸游全集校注》亦收入《渭南文集》并作注釋,但僅存單篇文章42卷,將《入蜀記》、《天彭牡丹譜》和詞共8卷析出另作編排,也改變了《渭南文集》的原貌。(201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單行《渭南文集校注》與之類似)因此,編撰一部完整的《渭南文集箋校》,對于深入研究陸游及其散文乃至宋代散文,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校勘箋注是古代文獻傳統的研究方式。本項目在堅持學術傳統和汲取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努力實現還原、廣校、編年、精解、詳箋、匯輯諸項特色。
(一)還原
陸子遹《渭南文集跋》稱:“遺文自先太史未病時故已編輯,而名以《渭南》矣……凡命名及次第之旨,皆出遺意,今不敢紊……嘗謂子遹曰:《劍南》乃詩家事,不可施之文,故別為《渭南》。”可見文集完全體現了陸游編纂的初心,這是《渭南文集》特別值得珍視的地方。本項目的首要目標是:盡可能保存嘉定本原貌,包括卷數、卷次、篇數、篇次、文本、夾注、目錄等,在嘉定本問世800年后,整理出一個最為接近編刊原貌的文本,讓陸游當年編纂文集的初心得以完整地呈現,并以之作為箋注和解讀的基礎。
(二)廣校
該成果以國家圖書館所藏嘉定本為底本,底本所缺4卷用弘治本補足,以明弘治本、正德本、汲古閣本三種作通校本,并參校《四庫全書》本、中華書局本、《全宋文》本和《渭南文集校注》本。該成果校記全部保存明代三種校本的異文一千余條,說明正誤情況,以達同存四本之效。該成果對底本作校改共107處,均說明校改理由和依據,有的根據校本,有的根據《宋史》等其他文獻,有的則依據本書文本。如嘉定本及諸本卷十七均有《青州羅漢堂記》,但標題中“青州”無法落實地點,陸游寫作此文時居家而無法去到山東之青州,而文中則稱羅漢堂在“青山”,而云門寺附近就有“青山”,故確定標題中“青州”乃“青山”之誤,并據以做出校改。
(三)編年
寫作時間是理解文章背景的前提。歐小牧《陸游年譜》(簡稱《歐譜》)在文章系年上做了篳路藍縷的開拓,對大部分篇章作了編年。本項目在《歐譜》基礎上,繼續致力于篇目的系年考辨,或贊同,或增補,或修訂,或正誤。現《渭南文集》中作者自己標明寫作時間的篇章近400首,在《歐譜》基礎上考定作年的篇目約250首,其中本項目獨立正誤或考訂的篇目約50首。另有約30首確定了作年的范圍,約80首仍無線索待考。陸游文章系年在《歐譜》基礎上有了較大進展。該成果后附錄《陸游生平暨渭南文年表》,將陸游生平簡歷及文章篇目按年月編制成表,首次使其文章創作情況一目了然。
(四)精解
該成果專注于各篇題解的撰寫,內容包括三項:解釋篇目詞語,提示寫作背景,概括文章內容,以明寫作主旨;列舉作者自注或《歐譜》系年,間加說明考辨,以明寫作時間;列舉本書或《劍南詩稿》等相關參考篇目,以明寫作關聯。三者相結合,以求對文章達到總體把握。文字力求準確簡潔,不做評點發揮。此外,在每種文體之首,亦用題解引用相關論述,介紹文體的演進、特點和寫作要求,幫助讀者掌握文體概貌。
(五)詳箋
該成果注重各篇的箋注,重在箋釋事典、語典,簡介人物、地名、著述、器物等相關知識。引證均注明出處,注意引用典源或較早例證,注釋力求準確精練,常見語詞不注,不作文句串講。該成果對各類人物700余人作有簡介,尤以宋人為主,并盡力注明史傳出處,以供進一步查檢。本項目引用宋代地理總志和各地方志20余種,對文中涉及地名進行注解,尤其重視使用南宋地理文獻,如《方輿勝覽》《輿地紀勝》《嘉泰會稽志》《吳郡志》《淳熙嚴州圖經》等,以切合作者時代。本項目注意引用《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經籍考》《宋史藝文志》等書目,對文中涉及的當時著述進行查考注釋,以見其流傳情況。箋注文字力求客觀平實,少做主觀評判。
(六)匯輯
該成果匯輯包括佚文和文評兩類。《渭南集外文》匯錄《渭南文集》之外歷代輯錄的陸游佚文,并按照正文體例作題解箋注,但不收殘篇;因為它們大多本是陸游在編集時主動刊落的文章,故附于集后。《序跋評騭》匯錄諸家所撰《渭南文集》的序跋和對渭南文的評論文字共50余則,可見宋元明清至近代對陸游文章的評價,供研究者參考。
以上六項,以精校的文本為基礎,通過題解、箋注和匯輯,以期對渭南文做全面的解讀,從而使陸游親自編定并流傳至今的《渭南文集》以最為接近原貌的形態重新呈現于讀者面前,以期推動陸游散文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三 箋校和研究
該成果對《渭南文集》進行箋校的過程也是對陸游文章進行全面研究的過程,其間,主持者共撰寫、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1)在對《渭南文集》嘉定本和三種明本通校的基礎上,撰成《渭南文集宋明諸本源流考辨》一文,理清了《渭南文集》版本流傳情況,尤其是對52卷正德本的構成和汲古閣本的校勘成就做了詳細考辨,理清了其傳承線索。《渭南文集》諸本的源流變遷可成定論。
(2)在對《渭南文集》逐篇箋注解讀的基礎上,以讀書札記的形式對主要文體類別進行分體概論,包括表箋文、啟文、序記文、跋文、碑志文、哀祭文等,分析了各體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表述特色,關注到陸游四六文的創作成就,發掘了一批陸游散文的經典之作。
(3)在對《渭南文集》諸體研讀的基礎上,對文集編纂體例進行了整體的梳理闡發,撰成《渭南文集編纂體例發微》一文,總結了文集詩文分編、分體編排、以時為序、附錄專著的編纂框架,進行了詳細闡發,并進而論述了《渭南文集》的特殊地位和陸游文集編纂實踐的典范意義。
(4)在完成全部項目研究的基礎上,撰成《渭南文綜論》一文,也作為項目的代前言。綜論梳理總結了陸游的文章創作理論,對陸游的古文和四六文創作成就做了全面的條理和闡述,對渭南文的總體特點進行了概括,即內容基調(強烈的“娛憂舒悲”和豐富的文人情趣)突出、文學特質(長于記敘、抒情,而較短于議論)突出,個性風格(自然穩健、秀雅凝練)突出,并對歷來渭南文的評價做了回顧和評述,主張在對眾多宋文名家進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正確評價陸游在宋文發展史上的地位。綜論還對《渭南文集》的流傳和本項目宗旨,作了簡要的說明。
四 成果的主要價值
(1)《渭南文集》是一部陸游生前親手編定、由其親屬在其辭世不久即精心刊行、初刊本為后世傳播的唯一源頭且傳承清晰、初刊本仍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的名家文集,這在唐宋文人中極為難得,在文獻傳播史上也極為罕見。本項目立足于原編原刊,在初刊傳播八百年后,努力整理出一個最為接近編刊原貌、符合現代學術規范的文本,為陸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可以信從的文獻。
(2)該成果對于陸游文章的編年箋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的拓展:明確系年的范圍有了擴大,解決了一些篇目系年上的難點;各篇寫作背景和主旨有了明晰的揭示;箋注解決了大部分篇章文辭理解上的難點,并力求做到準確簡明。同時,該成果對《渭南文集》版本的源流考辨,對《渭南文集》編纂體例的總結闡發,以及對陸游散文創作成就的全面梳理和總體特色的歸納思考,也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3)該成果對陸游全部文章的解讀啟示我們,古代詩、文兩大類文體有著較為明顯的分工:詩以言志抒情為主要功能,重在呈現作者的主觀精神世界;文則要適應社會生活的各種需求,主要記錄作者的仕途和生活行跡。因而陸游的詩、文集有其各自獨立的價值。歷來的陸游研究多從《詩稿》切入,特別關注詩篇中的陸游,對文章中的陸游明顯重視不夠,如果將全部詩、文作品結合起來觀照,或許能對陸游有更為全面深入的認識。陸游散文深入研究的天地還十分廣闊,如占陸游文章總數1/4的四六文,尤其是表箋、啟文諸體,歷來不受重視,但它們卻是反映陸游仕途的重要記錄;又如關涉佛、道的篇章,涉及序、碑、記、贊、疏、青詞、跋、塔銘、祭文、書事諸體,總數約130首,占到陸游文章的約1/5,也是深入研究陸游處世哲學的重要文獻;再如若將陸游的全部詩文作品編年排列,將能對陸游的思想和創作有更全面的認識,使作為士大夫的陸游和作為著名詩人的陸游更好地融合起來,從而將陸游研究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