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元明清曲譜形態與文化研究

    2024年07月25日17:5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南京大學許莉莉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元明清曲譜形態與文化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3CZW04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元明清曲譜方面的系統研究,20年前周維培的《曲譜研究》享譽學界。這部著作對元明清三代的曲譜逐一作了作者、版本、形制、內容、源流等方面的考述,在曲譜研究領域為后來者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其后珠玉并出、佳作紛呈,對曲譜的研究趨向深入,卻少有如該書具有完整的體系。循著該書開辟的路徑,該成果進一步探討元明清曲譜發展的軌跡。

    該成果基于長期研究曲律、曲譜過程中察覺到的一些具有規律性的現象,即每部曲譜都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曲譜與曲譜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構成了各具特色而又聯系緊密的曲譜譜系。每一部曲譜的誕生,都是制譜者受到某些思想的激發,認為前人之譜尚有所不足,須新制一部。每部曲譜的產生都不是孤立的現象,它受前代和同時代的曲譜的影響,在形制上往往有針對性的調整,表達了制譜者對曲的創作在當前曲勢下的理解;同時又對后代的曲譜的產生存在或潛或顯的影響,從而在曲譜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曲譜在形態方面的變遷,往往都不是任意的,而是出于制譜者對發展著的曲壇文化做出的應變。研究曲譜的形態變遷,目的就是從這個角度探索元明清時期曲的文化動態。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從曲譜的六大形態要點——宮調體系、體例、體量、曲文出處、曲牌名目、點板,對元明清三代曲譜進行縱向為主的比較、分析;闡明曲譜在形態上的差異、變化,絕非憑空而生,文化的發展乃是其內在的推動力。以下分而述之:

    (一)宮調對今人來說,雖經多方探討仍然難解其謎

    不僅宮調的意義難以確知,其種類、數量,一直以來也說法眾多。各曲譜中的宮調體系,不能盡然一致,其路數混雜,頗增加了對宮調理解的難度。本課題的宮調研究,雖不能解決宮調的確切指義,但對于宮調體系在元明清曲譜中的衍變歷程,有了確切的把握。明清曲譜宮調體系的變遷,實質上反映出明清人對于宮調失傳與解體這一事實的應對、接受過程。

    元明九宮,本為約定俗成,無人追問。但明代后期,對于何來九宮,人欲其解。古人的方法總是“索本返原”:先溯至稍早的南曲十三調、北曲六宮十一調;再溯至更早的唐宋二十八調;仍覺未盡,不如直追樂律本源——五音十二律。這就是為什么曲譜中的宮調體系總是參差不齊,又總處在調整變換之中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古人漸離宮調文化而對宮調不解,從而不斷探索,試圖在理論上詮釋出一個合理整飭、淵源有自的宮調體系。

    (二)元明清曲譜在體例上,簡繁不等

    簡者,只錄宮調與曲牌。繁者,又有曲文、批注、平仄、襯字、點板、閉口、韻標、工尺等;或又在引子、過曲之外,增設犯調、聯套等板塊。各曲譜體例上的變化趨勢,既有由簡至繁的方向,亦存在由繁至簡的方向。這些均取決于制譜者所認為的當世所需。被需要的、有意義的,被不斷增創出來;無用的、不關心的,則被削減而去。曲文化的發展印跡,正是通過這一步步選擇、揚棄得到了具體的書寫。

    平仄、點板、工尺是曲譜中最顯而易見的符號。然而它們從未于一譜之中同時存在過。三者的增入與撤出,彼此相系;實共同系存于曲牌生態的變化!捌截啤钡銮V,而“點板”代興,反映出歌唱環節的打譜文化,取代了填詞環節的“協律”文化。為曲詞作個性化點板之風,壓過“曲之腔板原自一”的舊慣!肮こ摺边M駐曲譜,更標志著通用調時代將盡,定制調時代早來。

    曲譜中發展出“犯調”板塊,實緣于犯調觀的變化。早期曲譜中那種將犯調“作正調看”的觀念,總體上被顛覆了。犯調不再“作正調看”,而成為與“正調”不同的另類,這便是“犯調”板塊設立的實質。曲譜中“聯套”板塊的出現,也非孤立現象,其實質是曲牌應用之法的整理、提示,越來越詳細地成為曲譜的工作內容。

    (三)隨著時代的推移,曲譜的主流是越編越厚

    從最初的一小帙,到后來洋洋灑灑數十冊。曲譜體量的增長點,主要在犯調、變體,以及某些“冷門宮調”。曲譜體量的增長,實非因曲牌數量的自然增長,而主要是曲牌狀態趨于復雜,以及制譜工程本身的擴大。厚重的曲譜中往往有很多裝飾、渲染、失效、駁雜的內容。曲譜之所以發展至這一步,與日漸形成的“無不可付之歌謳,被之弦管”的曲學思想有關。

    在曲譜的主流現象下仍有一路潛流,即某些制譜家,依然走著精簡型曲譜之路。他們所編的曲譜,與初期曲譜相比,體量幾無增加,甚至更為簡練。這是他們減除變體、犯調、批注以及失效曲牌的結果。這些曲譜之所以能逆流而行,保持一貫之輕體,是其制譜思想中,仍將前輩曲譜“欲世人共守畫一”,“必求歸一之腔”的精神,以及實用思想,奉為準則。

    (四)曲譜所錄曲文的出處,可以反映出制譜者的視野,此亦為制譜者曲學理想與主張的反映

    初期南曲譜所尚,只是明代嘉靖前的“舊曲”;后來某些曲譜轉而力舉“元詞”之大旗,大量增錄元傳奇曲文。返古現象更表現在,后期制譜者逾元明而入宋金,專事在諸宮調、宋人詞中搜尋曲詞,充當南北曲曲牌。

    如果說在本調曲牌的搜尋方面,傾向是返古,這也許緣于本調曲牌數量之有限;那么,在數量無上限的犯調方面,曲譜的采錄傾向則是求新,從當世傳奇與散曲中大量采錄。一代又一代的曲譜,由于增錄的內容往往遠超刪減的內容,因此數代曲譜的增錄成果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上至宋詞,下至清廷清燕之曲,無不囊括其內,兼容并包,形成了《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那樣的“詞山曲海,匯成大觀”。

    曲文無論是搜古還是列新,都牽涉“可唱性”的問題。在曲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是曲文在“可唱性”方面,獲得了一定的自由,才使得曲譜的曲文選錄,獲得如此大的空間。

    (五)曲譜中獨立成目的曲牌數量,在清中期時已達明中期時的3倍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民間一直都有大量的新曲調產出。相反,分析新出現的那些曲牌名目,則可知,真正的新曲調其實寥寥無幾。大量的新出現名目,一是集曲——這并非曲調的真正出新,只是組合出新而已;二是新搜集之調——曲調早已為舊戲文所用,有舊曲本為證,只是前人之譜未收,如今新搜集而已;三是由一個曲牌裂變而出的多個曲牌名目,這與曲譜不擅滌汰,求全求備有關;四是由變換名稱而出現的貌似之新曲牌,其中制譜者擅自為犯調替換新名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傊,真正的新調,屈指可數。曲譜中曲牌名目的膨脹,并不代表曲調越來越豐富;相反,它體現著各曲牌特性、效用的模糊,警示著曲牌文化的危機。

    曲牌在民間自然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裂變本是常態。除了有不斷地裂變,也有不斷地滌汰。如此總處于“流動”之中。在曲譜草創期,對自然流通中的曲牌作收集,這相當于記載下了曲牌“流動”過程中的一個“截面”。雖然形制簡素,反映的卻是活態。而后期很多曲譜,對前人所錄曲牌一味沿革,不敢妄刪,這便相當于,只記錄下了裂變,卻未注意反映滌汰。也就是說,它們相當于呈現出了一片不再流動的水域。在這里,充滿了堆積和沉滯。而自然的曲牌文化,早已順流而下,奔騰而去。離開了這一段以后,它就不再被稱為元明南曲、北曲,而被稱為明清小曲了。

    (六)曲譜中的點板,往往是曲譜制作者最著力的內容之一

    各譜瑣碎的點板中,蘊含著重要的曲文化變遷的信息。北曲原不以板論,明末清初北曲譜中添加點板,反映了北曲節律的南曲化。南曲譜中的點板亦非單純系統,其中存在著聲腔的遷移。昆腔曲師的個性化改板,被愈來愈明顯地吸納到曲譜中。傳統南曲板,則越來越被昆板所取代。曲譜的編撰者,時常持有截然不同的制曲觀;而點板,常常是他們亮明觀點,并干預現實的手段。

    總體來說,曲譜諸多形態的變化都指向一點: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與元明曲子的文化漸行漸遠。不僅宮調的意義漸淪,元明南北曲的曲牌文化,整體都在消融。通用調盛行的時代遠去,定制調成為風尚。有曲學家試圖挽住勢將散去的傳統,卻往往不敵曲勢。更有曲學家順勢而為,借傳統之形,而巧換其神。“樂體之曲”,漸成“文體之曲”!盁o不可付之歌謳”的理念,壓倒填詞須“合律依腔”這一曾經的信仰。制譜者在詞與調兩方面的工作,越來越分離。曲譜變得龐雜。各種自作主張,都公然出現在后期的曲譜中,這些都是在現實與傳統之間嘗試調和。

    曲譜是一種文獻整理,它往往滯后于現實文化。未曾有曲譜之時,曲的文化在自然發展、勃興。曲譜初編時,離這種自然狀態還不甚遠。然而當曲譜越編越詳,已成為不可或缺之物時,與這種自然的文化就早有隔閡了。當曲譜成為龐大的資料集成、彰顯一代文化的工具時,離原來那種自然的文化已是相去天淵了。

    曲譜形態的發展,是一個由簡陋到豐滿的過程。以往會將曲譜的發展勢態,略同于曲文化的發展勢態。以為曲譜的繁榮,反映了曲文化的繁榮。加之晚明與清初曲文學創作的繁盛,更輔助了這種印象,以為南北曲文化且自繁興,直到清中葉后方始衰落。其實,衰落之象在明代后期早顯露無遺,只不過被又一輪文學以及曲譜的熱鬧景象所掩蓋。然而,衰落的曲文化,最終支撐不起文學、曲譜的熱鬧景象,在清中葉以后,它們一蹶不振,宣告著一代文化之徹底逝去。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的價值大體在于以下方面。(1)系統化了歷代曲譜。將元明清三代中形態各異、看似隨機出現的諸多曲譜,建立起聯系來。找到其形態更迭、衍變的邏輯,確定每部曲譜在坐標上的位置。(2)理論化了曲譜的進程。對曲譜的演進規律做文化探因和理論總結。(3)深化了曲學研究。曲譜是研究文學與音樂關系的重要切入口,曲譜研究的突破與曲學研究的突破是緊密相連的。(4)為戲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視角。歷史上戲曲的盛衰與曲文化的盛衰是緊密相關的,通過曲譜研究對曲的文化做出新的解析,有助于推進戲曲史研究。(5)深化了中國傳統詩、樂關系研究;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遺產的研究。

    (責編:金一、黃偉)
    欧亚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AV久久66|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91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一区日韩精品| 日本精品www色|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 国产精品青草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精品吹潮香蕉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漫画| 97精品久久天干天天天按摩|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热99RE久久精品这里都是精品免费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线路| 青青青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精品国产天堂综合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酒店视频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