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婉芝,系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學思踐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不久前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就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提出了系列舉措,指出要健全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并提出厚植志愿文化基礎、營造志愿文化氛圍、增強志愿文化自覺。志愿文化體系是支撐志愿服務行動的文化系統,為新時代志愿服務活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精神支撐。面對未來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強志愿文化建設,健全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為我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保障,推動形成全社會踴躍參與志愿服務的濃厚氛圍。
厚植志愿文化基礎。志愿文化是在志愿服務的實踐活動中形成,來源并服務于志愿者群體,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特征,以各方面資源特別是社會資源為載體的獨特文化。
志愿文化全面體現著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導向。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從公益的角度來看,志愿服務對他人尤其是困難群體的關懷具有天然的道德性,精髓在于實現給予、利他、濟世的社會價值。這種利他主義的價值觀使志愿文化從理論層面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實質,從實踐層面通過志愿服務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使人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志愿文化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精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既為我國志愿者事業提供了深厚思想基礎,也為新時代志愿文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滋養。深入挖掘和闡發“天下為公”“仁者愛人”“積善成德”“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守望相助”等中華優秀傳統思想觀念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實現志愿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志愿文化深刻體現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崇高追求。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我們黨和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完美結合,體現了中國革命精神的血脈與內涵,從雷鋒精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脈絡。“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是雷鋒精神的衍生和傳承,其內涵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志愿文化深刻體現著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價值導向,彰顯了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時代價值和道德力量。時代在變,志愿服務的內容在變,但志愿精神永不過時。要加強對志愿文化的宣傳推廣工作,深化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厚植志愿文化基礎,為新時代志愿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引。
營造志愿文化氛圍。志愿服務是潤物無聲的愛心善舉,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更好發揮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凝聚志愿力量,推動全民文明素養提升,需要營造志愿文化氛圍。
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通過創作志愿服務題材的文藝作品、文創產品、公益廣告,記錄志愿服務事業,書寫志愿者動人故事;通過建設主題公園、廣場、雕塑等,彰顯人性向善之美,讓志愿精神持續發光;宣傳志愿服務先進典型,講好新時代志愿服務故事,增強志愿者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激勵更多人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研究推動設立中國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者宣誓制度,推廣志愿者誓詞,規范使用“心手標”等志愿服務標識,建立包括旗幟、徽章、牌匾、服飾、裝備在內的志愿服務視覺識別系統。
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志愿文化氛圍。雷鋒精神,人人可學;奉獻愛心,處處可為。實踐證明,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雷鋒精神永不過時。我們要積極弘揚志愿文化,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激勵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務事業,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凝聚起志愿服務事業強盛發展的推動力。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作用,推動志愿服務常態化,創新探索志愿服務模式,激活志愿服務力量;將志愿服務與百姓需求精準對接,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推動志愿服務創特色出成效。讓“愛心獻社會、真情暖人間”的志愿口號耳熟能詳,在“贈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帶動更多的社會成員以志愿行動傳遞正能量和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力量。
增強志愿文化自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行”,進一步明確了志愿服務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2—2023)》顯示,我國注冊志愿者已達2.32億,組建了135萬支志愿服務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社會工作者積極響應黨和人民號召,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充分彰顯了理想信念、愛心善意、責任擔當,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展望未來,增強志愿文化自覺,志愿服務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增強青少年和大學生群體的志愿文化自覺。著眼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把志愿服務作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將其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深化青少年對志愿文化的理解,讓青少年明白志愿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完善青少年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增強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志愿服務意識。志愿服務是高校加強和改進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是青年學生服務社會、成長進步的重要方式,要把志愿服務作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著力發揮志愿服務“助人”和“育人”雙主線功能,讓大學生在服務與接受服務的互動過程中受到道德熏陶,感悟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在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展現擔當、服務社會。
增強社會群眾的志愿文化自覺。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陣地作用,推動社區志愿服務常態化,創新探索志愿服務模式,激活志愿服務力量,推動志愿服務融入社會規范,體現到市民公約、居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之中,以增強社會群眾對于志愿文化的心理認同,并激發他們自覺提高參與志愿服務事業和社會公益事業的主觀能動性和道德情懷。匯聚社會各方面力量,建強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常態化動員群眾就近就便參與城鄉社區志愿服務,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搭建志愿者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合作平臺,促進志愿服務融入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