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振華,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
【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到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從知識生產的過程看,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既需要深厚的理論支撐,也需要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尤其對政治學這樣一門基礎性學科來說,更需要從豐富的生活實踐中汲取養分,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供經驗基礎和理論源泉。
實踐檢視是建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
近代以來,中國政治學的發展不僅起步較晚,而且充滿曲折,甚至一度被取消。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才開啟了恢復重建歷程。在恢復重建之初,中國政治學基礎薄弱,主要以吸收、引進西方政治學的理論概念和學科知識為主,極易導致主體性缺失,出現了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事實上,簡單運用西方的政治學理論和概念,無法有效解釋中國政治實踐。例如,村民自治是中國特有的基層政治制度,若從西方政治學理論出發,很容易陷入選舉民主的單一視角,而忽視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其他視角,更難以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理論價值。
理論是為解釋實踐服務的。如果既有的理論知識不能解釋實踐,那么就需要對理論進行重新檢視,并建構更具解釋力的理論。在此意義上,基于實踐的檢視就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前提。具體來看,實踐檢視對于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價值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實踐檢驗既有政治學理論的不足,從而尋找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突破點與切入點。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并不是對既有知識體系的推倒重來,而是在原有知識體系基礎上的重組、調整和優化。二是通過實踐的檢視有助于提升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自覺意識。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以自主的知識生產為前提,但自主的知識生產并不是自動產生的,而需要首先形成自主知識生產的自覺意識。這種自覺意識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既有理論知識及其生產過程的反思,這也是促使諸多新的政治學研究范式萌生的重要動因。
實踐經驗是建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智識源泉
實踐檢視有助于形成自主知識生產的自覺意識,但并不必然產出自主性的知識產品。要產出自主性的知識產品,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研究方法。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本質上要回答的是政治學知識“何以自主”的問題,從而必然導向以中國為本位的研究方法。以中國為本位是指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從中國本土的實踐經驗出發提煉和產出政治學理論,強調在知識生產過程中把中國經驗作為理論建構的源泉。近年來,田野政治學的興起在學界引發了廣泛關注,并成為政治學界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探索。田野政治學強調通過深入的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資料,并以豐富的實踐材料為基礎建構政治學理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性”。基于田野調查方法的廣泛運用,田野政治學顯著增強了知識生產的自主性,對于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以實踐經驗為基礎推進自主知識生產必須處理好理論建構與實踐經驗之間的關系問題。自主性的知識生產要求排除先驗性的理論預設,并將實踐經驗置于知識生產的優先地位,強調任何理論觀點的形成都必須以充分扎實的實踐經驗為前提。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生產者主要通過歸納方法產出理論知識,表現為一個對經驗材料不斷去粗取精、提煉概括的“精萃”過程。同時,自主性的知識生產還應摒棄先入為主、以個人價值偏好取代客觀經驗事實的做法。通過強化實踐經驗在政治學知識生產中的優先地位,有助于提升知識生產者在知識生產過程中的自主能力。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實踐經驗都能夠產生理論,具備理論價值的實踐經驗應當具有足夠深度,并能反映政治現象和政治實踐的一般規律和特征,否則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區。
觀照實踐是建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基本旨歸
政治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政治學知識既來源于政治實踐,同時發揮著觀照實踐發展的功能。經過40余年發展,中國政治學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中國的實踐發展進程相比仍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態。早期的中國政治學深受西方政治學影響,難以產出基于中國實踐的自主知識,對于中國的政治實踐缺乏足夠的觀照和引領能力。由此,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就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推動實踐發展的現實意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其實踐發展速度大大超越既有政治學理論的發展程度,對于中國政治學理論創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觀照實踐發展既是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會反向提升政治學知識生產的自主性水平。這是因為,實踐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現象和問題本身就是“中國的”,能夠為產出自主性的知識產品提供基本方向和指南。新的政治實踐和政治現象越是涌現出來,由此產生的自主知識存量就越會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沒有完成時,而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并隨著政治實踐的不斷發展而持續更新和迭代。
建構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應堅持以觀照實踐發展為基本旨歸,并力求做到兩個“回應”。一是回應國家發展需要。新時代中國政治學應注重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和重大關切,以國家重大問題牽引政治學的發展方向。近年來,政治學界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層治理共同體、全過程人民民主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其中所體現的正是中國政治學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有機融合。二是回應人民群眾需求。中國的政治學是生長在中國大地上的,并非脫離社會生活的抽象物。只有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指引,才能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注入活力和動力,并賦予其持久的理論生命力。無論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還是人民群眾的需求,都是內在辯證統一的整體,反映了中國政治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引領著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