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巧蓉,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研究員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宏大且精深的關于人的存在與發展的理論體系,核心在于其對人的本質的獨到闡釋。在此框架內,人并非孤立的抽象實體,而是深植于社會關系網絡與歷史動態進程之中的實踐主體。這一理解超越了純粹思辨的范疇,強調人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塑造自身與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的概念,賦予我們以透視力,去洞察那些潛藏于社會變遷表象之下的深層動力機制,從而在認識與改造世界的征途中獲得行動的自覺與力量,推動社會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
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演進歷程中,人的概念歷經了一個深刻的動態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檢驗過程,這一過程蘊含著對多種理論遺產的批判性繼承與創新性超越。馬克思與恩格斯在批判德國古典哲學的抽象人性觀念、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狹隘視角,以及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化傾向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并具體化了對人的本質及其在歷史進程中的角色定位。
受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啟發,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超驗的、脫離歷史語境的人性論,轉而從社會歷史實踐的堅實土壤中挖掘人的本質,明確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論斷不僅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支柱,也精辟闡釋了人的本質中蘊含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雙重屬性,體現了人的存在本質與社會歷史條件的內在統一。
通過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深度批判,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剖析,馬克思揭示了勞動異化現象,即勞動者與其勞動產品的本質分離,這一洞見不僅呈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下的人的異化狀態,也深化了對社會生產關系矛盾的認識。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及《資本論》中,馬克思進一步闡述了勞動異化如何導致人的主體性喪失,工人在創造豐富物質世界的同時卻自身陷入貧困與被奴役的狀態,這種現象加劇了人與物、人與自我之間的對立,突出了社會生產關系變革的緊迫性。
在實踐層面,馬克思與恩格斯不僅批判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非科學性,更提出了基于科學分析的社會主義革命路徑,強調共產主義運動與無產階級利益的一致性,這既豐富和完善了人的哲學概念,將其根植于無產階級的現實生活與斗爭實踐中,也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鮮明人民立場——即哲學應當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解放事業的理論武器,致力于推動社會向更加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方向發展。這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概念進行的一種歷史唯物主義重構,旨在為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
二
人這一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宏闊理論體系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詮釋基于三大交相輝映的理論維度:社會關系的綜合網絡,歷史進程中的動態主體,以及對人類徹底解放的理想追求。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根本上將人的本質置于復雜的社會關系結構中,凸顯了社會實踐對個體形成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著重指出,個體的特性與行為模式是在生產、政治及意識形態等多個維度的社會關系中被形塑的。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模式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暴露了勞動異化與貧富并存的現象,以及剝削與人性扭曲的現實。同時,政治關系,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的工人階級斗爭,以及強調的意識形態領域實踐變革,均展現了權力結構與思想文化如何深刻影響人的認知與行動,進而框定了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的邊界。
其次,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歷史是一種動態演進過程,它不僅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更是推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變的內在動因。歷史的進步動力源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互動,其中生產力的發展是變革生產關系的決定性力量,而生產關系的變革是促進生產力乃至整個社會制度發展的催化劑。《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深度揭露,不僅展示了生產力增長帶來的物質豐饒,更揭露了相應生產關系加劇剝削與社會不平等的負面效應,指明了通往人類全面發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礙。因此,理解人的本質需置于具體歷史情境中,對歷史進程的深入探索不僅增強了我們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認知,也為實現自由平等社會的自覺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
最后,人類解放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終極目標,意在廢除私有制與階級壓迫,恢復并拓展個體自由創造的潛能。馬克思認為勞動本應是實現個體自由與完善的重要手段,但在資本主義框架下卻轉化為異化勞動,進而嚴重限制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力。通過對資本主義運作邏輯的深刻剖析,馬克思不僅批判了剝削的本質,還提出了共產主義社會構想,視其為消滅剝削、重塑勞動尊嚴的關鍵。這一構想實現的先決條件在于無產階級的覺醒和革命行動,以及持續的社會結構變革。在共產主義圖景中,勞動轉化為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和自我實現的積極力量,預示著全人類解放的光輝前景。
三
在經濟全球化加速推進、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本質的深刻剖析,依然是我們洞察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利器,其當代啟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從社會關系與歷史演進的雙重維度審視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之一,是人作為社會性存在,其本質寓于社會實踐和社會關系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要求我們深切關注社會結構對個體的塑造作用,尤其是認識到不公正的社會結構會限制個體的發展,并致力于消除不公與剝削,構筑公平正義的社會關系框架,為人的全面發展鋪設道路。同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同歷史時期賦予人類不同的生存狀態與挑戰,如從農業社會的困頓到工業社會的進步,提示我們要不斷為人類開拓更寬廣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面對當代社會的種種挑戰,如貧富差距、教育資源不均等問題,我們需全面深化改革,著力強化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推動財富合理分配,優化教育體系,最大程度上確保機會均等,從而拓寬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途徑。
其次,堅定不移地追求人類解放與社會正義的實踐路徑。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社會不平等與剝削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阻礙,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諸領域,相互交織而成人類進步的枷鎖。比如,資本利潤最大化犧牲勞動條件與薪資公正,資本家通過制度設計削弱勞動者政治參與度,資本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窒礙批判思考與文化多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我們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使之成為指導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正是秉持馬克思主義人民觀,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為社會生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的邏輯”超越了“資本邏輯”。
最后,與時俱進地探索適應新時代的人類全面發展路徑。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理想和價值追求。在信息科技飛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一追求需結合新的時代特征,探索與之相適配的發展路徑。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雖為教育、醫療等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引發了數據隱私侵犯、數字鴻溝加深等問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前瞻研判科技發展帶來的規則沖突、社會風險、倫理挑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及監管框架。”著眼人類科技發展的現狀,我們必須對科技倫理進行深入探討,確保技術進步服務于人類的共同福祉,而非成為新的壓迫和異化的工具。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的闡釋在當代社會依然煥發著理論光芒,指引我們從社會關系的調整、歷史進程的推進,到全球合作與科技倫理的考量,全方位地思考與實踐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提供了深刻的理論啟示與實踐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