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繼軍,系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院長,江蘇現代財稅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洞察】
供應鏈是現代經濟的重要形態,是以企業分工為基礎,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所形成的上下游“咬合”關系。全球供應鏈是以相互依存為主要特征的國際分工合作網絡,對于各國融入全球經濟大循環、提升人類福祉意義重大,堪稱全球重要的“公共產品”。然而,美國在零和博弈思維的驅動下,泛化供應鏈安全概念,采取“圍堵”“筑墻”“脫鉤”等一系列做法,干預全球供應鏈正常運行,不斷將供應鏈問題“政治化”,威脅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
一
全球供應鏈交易環節多、各環節之間交錯復雜,一旦遭遇自然災害、地緣政治沖突等外部沖擊,線性化的供應鏈平衡關系容易被打破。由此,各國紛紛將供應鏈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布局。而美國則憑借其供應鏈關鍵節點的優勢地位,在“供應鏈安全”名義下,動用行政手段實施“脫鉤斷鏈”“去風險”“友岸外包”等手段,謀求達到供應鏈“去中國化”的真實意圖。其具體表現包括:
泛化供應鏈安全概念,將供應鏈“工具化”。供應鏈安全是指供應鏈對遭受損害或破壞的抵抗力,與供應鏈自身的上下游關聯、區域互聯互通、分工高度細化等特點有關,而供應鏈安全風險的突出表現是個別企業因原材料或中間產品斷供而導致的整個生產鏈條中斷。隨著全球生產鏈條的縱向延伸,供應鏈受到外部沖擊的“表面區域”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產生的破壞力也越來越強。供應鏈安全本身有著確定的現實指向,其邊界也清晰明了,但美國卻泛化供應鏈安全概念,對一些實際并不存在的供應鏈安全場域進行臆想和建構,從而為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對原材料、中間品以及人員流動設置障礙強行賦予“合法性”和“正當性”。
對供應鏈關鍵環節實施科技打壓,構筑“小院高墻”。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以供應鏈安全為幌子,基于其他國家對其非對稱依賴的黏性權力,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強化人工智能相關芯片、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對華出口限制,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實體”(包括美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在沒有許可證的情況下支持中國先進制程芯片的“開發或生產”。同時,拉攏日韓和中國臺灣地區組建“芯片四方聯盟”,聯盟的重心不在于合作研發,而是側重于實施多邊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攔截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高端技術合作的通道,企圖將中國“規鎖”在芯片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確保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領導地位。
在區域合作機制上,建立排他性、歧視性的供應鏈體系。“印太經濟框架”表面上旨在加強關鍵礦物、芯片等基本材料的供應鏈安全,實際上是美國拉攏盟友謀求建立排華“包圍圈”的故伎重演,充滿歧視性、脅迫性,顯示出“獨立于中國的安排”傾向,其動機不在于追求經濟前景,而是將中國排除出該地區的供應鏈體系。在《芯片與科學法案》中設置“護欄條款”,禁止接受法案資助的公司向中國擴建或新建某些先進半導體的新產能,該限制從接受財政資助起十年內有效,以確保半導體制造商在下一個投資周期聚焦美國和其盟友國家。上述一系列基于意識形態偏見的做法,是美國供應鏈霸凌行為的具體表現,加劇了世界的不穩定性。
二
供應鏈“政治化”是“美國優先”政策的延續,其本質是經濟脅迫和貿易保護主義,背后折射的是美國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推動供應鏈高端環節的“去他國化”,讓其他國家與美國長期保持技術代差,是一種典型的“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在國際經濟合作中,各國應遵循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原則,相互尊重核心利益,做到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然而,美國憑借自身的政治經濟科技優勢,推行供應鏈“政治化”,建立“小圈子”孤立中國,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其他國家,對于國際規則“合則用之,不合則棄之”,濫施技術封鎖,制造“逆全球化”暗流,損害了多邊貿易體制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違反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激化了全球范圍內的矛盾和沖突。
供應鏈“政治化”對企業生成“寒蟬效應”,導致全球供應鏈體系“碎片化”。供應鏈“政治化”超出了正常的國際競爭,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豎起了“斷供墻”與“科技鐵幕”,在“寒蟬效應”下,企業從側重成本和效率轉向安全和政治,將部分產業鏈回流至美國本土或者所謂的“友好國家”“鄰近國家”,“本土化”“區域化”代替了“全球化”,全球供應鏈體系陷入“碎片化”。由此,可能會拉低全球經濟發展速度,降低居民生活水平,擴大發展赤字,對此,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指出,中間產品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已經從過去三年的平均51%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的48.5%。
供應鏈“政治化”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降低全球經濟運行效率。供應鏈“政治化”遵循政治標準,罔顧經濟邏輯,試圖重構符合美國等發達國家根本利益的供應鏈體系,遏制競爭對手接觸前沿產業鏈,違背了全球供應鏈的初衷。這種違逆市場選擇的做法,增加了產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削弱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全球供應鏈分工體系下,每個國家都是全球生產網絡中的節點,彼此互補性強,對系統性沖擊的敏感度高,供應鏈“政治化”帶來的“脫鉤斷鏈”會沿著供應鏈鏈條漸次向中下游傳遞,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其結果不僅傷害中國企業,也會擴散到全球供應鏈上的他國企業,最終殃及歐美消費者,“以鄰為壑”必然陷入“以己為壑”。
基于對美國供應鏈“政治化”的霸凌本質的認識,我們應繼續維護供應鏈的公共產品屬性,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將供應鏈問題“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權威,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推動優化供應鏈國際合作機制,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暢通,確保各國在供應鏈合作中權利平等、規則平等和機會平等,讓全球經濟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國人民;聚焦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關鍵領域,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聯合攻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突破全球產業鏈“卡脖子技術”和關鍵品“壁壘”,不斷提升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從源頭上解決產業鏈控制力不強、受制于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