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唐忠毛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佛教中國化的民間民俗向度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3BZJ008),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及論文集。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重新審視中國佛教民間與民俗向度,拓展“佛教中國化”的研究維度
長期以來,中國佛教學術界對“佛教中國化”的研究興趣主要停留在佛教義理、思想觀念及戒律、叢林制度層面的中國化轉變,尤其是對佛教思想與中國本土儒道思想的碰撞與會通方面用力甚多,但對于佛教在中國廣大底層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層面則不夠重視,相對忽略了佛教中國化在日常生活中信仰實踐方式上的中國化轉變及其豐富形態。然而事實上,中國佛教信仰實踐傳承的90%來自民間信眾及與之相關的民間化、民俗化、生活化和儀式化的日常生活形式。本研究旨在佛教中國化背景下,重新審視中國佛教民間與民俗向度,探討制度性佛教在進入民間社會與民眾日常生活時所產生的民俗化轉變,拓展“佛教中國化”的研究維度。
(二)多重探討制度性宗教與中國民間社會的雙向互動
該成果所探討的是作為“制度性的佛教”進入到民間社會以及民眾日常生活之中的信仰方式及其類型與形式。一方面,關注制度性宗教神祇與民間祀神的交往關系,深入理解“佛教民俗化”與“民俗佛教化”的潛在轉換;另一方面,借鑒宗教學、民俗學及歷史文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通過調查民俗佛教的寫經、神祇祀奉、放生、宣卷、節俗、香會及因寺城鎮等事項,分析佛教在進入民眾信仰實踐后的地方性敘事以及民間社會如何基于自身的經驗文化和倫理秩序去接納、選擇性及改造吸收制度性宗教的雙向互動關系。
(三)解讀佛教信仰的“生態結構”,呈現立體化的佛教信仰生活世界
該成果提出了佛教信仰“多元生態結構”設想,試圖分析不同信仰類型之間的互動,從“多元生態關系”上去了解民俗化佛教并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與其他類型的佛教,如精英義理型佛教、居士佛教及其他宗教構成一種互生、互動的“生態關系”,給予民俗化佛教一個“合法”的宗教學地位,呈現立體化的佛教信仰生活世界。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中國佛教民間民俗向度,體現了中國民間文化、中國民間政治倫理秩序對外來宗教的抉擇與取舍,這種互動關系是理解佛教民間民俗化的重要線索。本研究依托宗教學、民俗學、歷史學、文獻學、社會學等研究方法,從歷史與當代兩個維度來探討作為外來的制度性佛教在其進入中國民間社會與民眾日常生活時所產生的自身轉變,以及民間大眾如何基于自身的政治文化倫理來抉擇、取舍、接納、改造一個外來的制度性宗教。
首先,梳理了關于“民俗佛教”與“佛教民俗”、“民間民俗化”等相關概念,指出“佛教民俗化”與“民俗佛教化”這一對概念,還潛在是指一種轉化傾向。所謂“佛教民俗化”主要是指作為信仰形態的佛教轉變為一種淡化信仰或者非信仰的民俗活動;而“民俗佛教化”則是指一些民俗活動在民眾的傳承過程中逐漸被“佛教化”,甚至被當成是一種佛教信仰。
其次,該成果從歷史與當代兩個維度進行,在中國佛教史的視野下,以佛教中國化為研究背景,來理解、分析佛教中國化的民間走向與民俗化向度,從而較為清晰的揭示佛教中國化的民間化與民俗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作為制度性宗教的佛教與民間文化秩序間的互動關系。佛教的民間民俗化實踐向度仍是中國佛教在當代傳播的主要渠道與主要方式,也是佛教進入日常生活、扎根現實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在梳理歷史文獻和分析專題個案的基礎上,總結中國佛教民間民俗化的主要向度、中國民間民俗化佛教的主要特征、佛教神祇與本土祀神互動的特點等;此外,在不斷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佛教信仰“多元生態結構”等設想,在“佛教中國化”研究平臺與學術界形成理論對話。
最后,將宏觀的綜合論述與“專題式”的研究相結合。對佛教中國化的民間民俗向度進行分章論述時,概括出最具代表性的、最有典型意義的專題個案,從歷時態與共時態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本研究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工作,地域上涉及西藏、臺灣、東南沿海及內地多省市,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這為佛教的民間民俗化提供了豐富的當代樣本,也為進一步的理論深化研究,以及問題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例如,以常熟“支塘”當代佛教寶卷和宣卷為個案,探討民間佛教寫經;以佛教護法神“關公”和佛光山世界神明大會為專題個案,分析佛教神祇與中國民間祀神的互動;以上海真如寺的當代田野考察為個案,解讀佛教民俗化與百姓日常空間聯結等,這種“專題”式的論述,打破了面面俱到的平面式描述,增強了項目的問題意識。
從章節安排來看,除緒論與結語進行的概念澄清與問題反思之外,該成果主要有五個核心章節。
第一章,佛教傳播的“上層”與“民間”之分途。從傳播史的視角來看,佛教的民間、民俗化并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隨著佛教入華的整個發展過程。佛教傳入中土之際,它就在中國社會的宮廷、士大夫、知識階層與民間社會中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傳播流行,并因此形成了佛教中國化豐富多彩的信仰實踐形態。這一章從歷史文獻出發考察了佛教入華后在中國“上層”與“民間”的不同傳播方式,以及不同階層的佛教信仰主體接受佛教的進入方式之差異。其中重點說明佛教僧眾傳播的游化、唱導、俗講,民間的興福、功德思想,以及法會與香會活動對佛教民俗化傳播的重要影響。
第二章,民俗佛教抉擇傳承佛經的態度與方式。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不同信眾主體對佛教教義的選擇與取舍差異明顯,不同于教理知識精英,民間大眾對待佛教經典的態度與方式有其自身的特點。本章從文獻與田野兩個向度,揭示民俗佛教對待佛教經典的信仰性與功利性態度,民俗佛教對經典的神異性、信仰性、外化性是其與精英佛教知識分子對待經典方式迥然有別的地方。
第三章,佛教神祇與中國民間祀神的互動。佛教入華之前,中國已經形成了本土的神祇崇拜系統與祭祀制度,佛教傳入中土后,佛、菩薩及其他佛教諸神形象被不斷中國化與民間化,進而被納入中國的神譜體系中。本章重點從佛教神祇與民間祀神的互動關系,揭示了佛教中國化與民俗化在神祇譜系方面的改造與重構。民間民俗化的佛教信仰淡化經典義理而重視神祇崇拜,佛教諸神走向民間的“人格化”,以及民間祀神進入佛寺、世俗人物“神格化”的互動,是理解中國佛教民俗化的重要觀察視角。
第四章,靈驗與敘事:民俗佛教信仰的建構方式。重點從“靈驗與敘事”來揭示民俗佛教的信仰建構方式。靈驗是立足中國本土信仰文化語境的宗教體驗方式,也是民俗佛教重要的“人—神”關系核心內容;“敘事”是中國民間民俗佛教建構信仰的重要方式,這與“信解行證”的義理進入方式形成明顯的差異。民俗敘事的方法論對中國式宗教信仰的詮釋與重構,可以打開一個理解中國佛教民間信仰的另一扇窗戶。
第五章,佛教節俗與民眾日常生活空間。民俗佛教的簡易化與習俗化使得信佛從一種高深神秘的境界變成了一種非常實際的生活方式。在民俗佛教調查場域之中,信仰空間不僅是一種宗教體驗的心理空間,同時它也真實地連接了民眾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本章重點從佛教節俗與民眾日常生活空間入手,揭示佛教節俗活動在佛教寺院、家庭與社區之間的互動實態與連接功能,這一物理與文化空間的立體連接,既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了佛教的民俗化信仰實踐,也從另一角度加速了佛教的民俗化發展。使得佛教信仰生活呈現出其本身本來的真實立體形態。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以宗教學的研究方法為主導,并借鑒民俗學、社會學、歷史文獻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挖掘佛教的民間民俗化向度,突破傳統宗教學研究對文本與文獻的過度依賴,消解了單純理論研究的局限;通過參與訪談等田野調查方法進行實地考察,在中國東南沿海及西藏等內地多省市收集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為佛教的民間民俗化提供了豐富的當代樣本和個案,使得研究成果具有學術價值與理論品質,可以在佛教中國化與民俗化等方面與國內學術前沿形成對話。
二是在研究內容上,宏觀與微觀結合,歷史性與共時性并重,著力于歷史與現代民間社會“信仰邏輯”與“生活邏輯”之間的互動關系,從民俗學的角度探討人們如何在傳統宗教的規整(Enactment)中使用宗教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依此進行實踐活動,是傳統宗教學研究不能很好回應的——同時也是民俗學研究的空白。綜合運用這些方法可以為佛教民俗化現象的闡釋提供恰當的工具,構設較為全面的觀察和認知角度,同時可以為封閉的結構性宗教學系統找到一個突破口,使宗教義學和宗教史學從靜態的文獻研究中解放出來,進入到一個動態的、開放的文化視野之中。
三是從社會影響方面,挖掘佛教傳統參與日常生活的方式,推動佛教文化研究與和諧社區文化建設的同構。佛教的民間民俗化向度是中國佛教在當代傳播的主要渠道與主要方式,也是佛教進入日常生活、扎根現實社會得以生存發展的重要保證。民俗民間化的佛教更加注重宗教信仰空間與日常公共生活空間之間的互動關系,對于豐富民眾的日常文化生活、建構傳統文化自信,以及在維護和諧的家庭倫理、維系社區與村落的倫理秩序、輔助社區村落的自組織、傳承優良道德傳統及促進不同民族間的信仰連接與價值認同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現實社會價值與意義。通過對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本研究不僅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佛教中國化的多元向度,也可以挖掘佛教傳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方式,從而在新時代城鄉建設中塑造佛教傳統文化元素參與其中的地方特色與區域文化特色,建構底蘊深厚的和諧社區文化與鄉村文化,發揮佛教文化的當代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