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周崇云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安徽淮北地區商周青銅器的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3BKG007),最終成果為圖錄《安徽淮北地區商周青銅器》及研究報告《安徽淮河流域商周青銅器研究》。課題組成員有:陸勤毅、宮希成、朱華東、王箐。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安徽淮北地區屬于淮河流域中下游區域,由于和中原交通的便利性,是探究安徽早期文明的主要地域,也是我國古代文明形成、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青銅器是探索商周文明的重要材料,在安徽淮北地區區域史研究中具有特殊意義。由于傳世文獻零散有限,對安徽江淮地區商周史的研究只能更多地借助于考古發現與研究。歷年來在這片區域出土過不少商周時期青銅器,時間跨度大,器物類型豐富,不乏重器精品。這批資料存載信息十分豐富,可說是研究商周時期歷史文化中最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相對于中原地區,對于安徽淮北地區青銅器研究僅局限于少數個案,綜合研究成果較少,因此該課題成果具有一定理論創新意義。同時研究中對器物年代學框架的完善可為今后該地區新的考古發現的年代和文化性質判定提供更多便利,具有一定現實價值。最后由于青銅器高度凝結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價值與思想內涵,在安徽皖北地區商周史相關文獻資料不多的背景下,該成果可為區域歷史研究提供更多依據,是透視該地區商周史的重要路徑。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共有兩個部分。
一為《安徽淮北地區商周青銅器》圖錄,其體例承接《皖南商周青銅器》(國家社科項目成果,已結題優秀,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安徽江淮地區商周青銅器》(11BKG004國家社科項目成果,已結題,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諸多銅器中遴選出100件著錄,其中商代39件,占比最大,西周2件,春秋42件,戰國17件。基本反映了所在區域銅器各階段的特點。圖錄文字主要介紹了出土地點、收藏單位和器物尺寸。對一些器物細部特征也做了單獨處理,以提供更多信息。圖錄以照片為主,多數紋飾輔以拓片表現。
二為研究報告《安徽淮河流域商周青銅器研究》,以整個安徽淮河流域出土青銅器作為研究對象,共有六個部分,其主要內容如下。
緒論中,首先討論了時空范圍與自然地理,在地形地貌的基礎上,將安徽淮河流域分為三個亞區,即皖北平原區、沿淮沖積平原區、淮南階地平原區。其次分析了該區域內自史前至商周時期的歷史的變遷。最后對學術史進行回顧,將其分為金石學階段、過渡階段和區域青銅器研究階段三個階段。
第一章為出土資料的詳盡編訂和分期。首先以亞區為片,結合各銅器的出土背景,以發現年代為序,對區域內出土的近千件銅器進行價值判斷,選出可備深入討論的群組。其次對各銅器進行類型學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期和斷代。將所列銅器共分三期九段,第1期共4段,自商代二里崗上層至西周早期早段。其中,第1段主要屬于二里崗上層偏晚至殷墟早期。第2段屬殷墟中期。第3段屬于殷墟晚期。第4段屬于殷墟末期至西周早期早段。第2期分4段,自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其中第5段屬西周早期晚段至中期早段。第6段屬于西周中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第7段屬西周晚期晚段至春秋早期。第8段屬春秋中期。第3期僅分1段,即第9段,主要屬于春秋晚期,個別器物屬于戰國早期早段。
第二至四章為報告的主體。分別研究置身于商文化、周文化和楚文化下的區域青銅器特征。
第二章為商文化影響下的區域銅器研究。第1階段重點研究嘉山泊崗組、臺家寺組銅器群,2件揀選器也屬此段。第2階段包括壽縣蒼陵城組及若干零星出土器。第3階段有潁上王拐村、鄭小莊、鳳陽花園湖等群組及若干零星器。第4階段主要有潁上鄭家灣組、金寨斑竹園組銅器。可見器類有酒器中的爵、斝、尊、罍、觶、卣、匕,食器中的鼎、簋、鬲、甗,兵器中的戈、矛、鉞等,樂器中的小鐃,車馬器中的軎、軛首飾、弓形器等,與二里崗上層至殷墟地區青銅器不同時期演變特征大致相同,也或存在個別區域風格。
該期除揀選器外,出土銅器則以點狀,分布在皖北的臨泉、沿淮區域和皖西的六安。潁河流域中下游則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商文化南下的通路。自二里崗上層以后,商文化在安徽淮河流域的影響持續加強,幾乎在整個殷墟時期皆有分布,并在殷墟一、二期達到頂峰,然后有衰退跡象。至殷末時,或已受到周文化的影響。西周初年,出現以金寨斑竹園出土組群為代表的銅器,雖然具有濃郁關中風格,但器型、組合仍屬商式銅器。但該組器物反映出至遲在西周初年,周文化可能已經順長江自湖北至安徽,并由南向北地逐漸影響到安徽淮河流域。
第三章為周文化影響下的區域銅器研究,屬本報告的第二期,共分4段。其中第5段有紫燕墩組、霍山尊及零星揀選器。第6段有臺子山鼎、貫山鐘、蒼陵城鐘等器。第7段有謝蘆村組、太和胡窯組、定遠壩南組等組群銅器。第8段有利辛管臺子組、泗縣組、鳳陽喬澗子組、壽縣魏崗組、滁州章廣鎮組、六安思古潭等組群。第二期以食器、水器為主,鼎、簋、鬲、匜等較常見,甗、盉、簠、盨、缶等偶有出現,兵器、車馬器等則較少見。而西周早中期可見銅器偏少,所見風格皆為宗周特征。西周晚期起出土數量逐漸增加,沿淮以北仍為濃郁的周式銅器,而在春秋早期偏晚后,區域文化特征逐漸形成,尤其在淮河以南區域。但由于楚國勢力的東漸,這種局面在春秋中期偏晚階段后并未得以繼續。
第四章為楚文化影響下的區域銅器,屬第三期,僅分1段,本文僅分析最早的第9段。此段群組豐富,有蒙城小澗組、宿州蘆城子組、鳳陽卞莊組、蚌埠雙墩組、鳳陽大東關組、壽縣蔡侯墓組、淮南蔡侯墓組、六安九里溝等。
由于數個諸侯國貴族墓的發掘,本期銅器數量和類型都異常豐富。依銅器銘文,本期銅器主要涉及鐘離、楚、蔡、吳等國,并可與相關文獻記載關聯。鐘離國貴族墓銅器屬春秋晚期早中段,偏早階段的銅器以中原風格為主體,地方文化因素間雜其內,同時受到了楚、吳文化的影響。而隨著時間推移,楚系風格則越發顯著。楚國銅器集中在淮北的蒙城、江淮的六安,多屬春秋晚期早中段,或有個別春秋中期銅器殘留,組合以鼎、盞、敦、盆、匜等為主,屬于中小貴族墓的隨葬品。吳國銅器以有銘兵器、容器等為主,大多屬于春秋晚期中晚段。蔡國銅器除少量源自吳國、越國器外,大多應為相應時段的本國產品,文化風格較統一,其主體仍具有濃郁的中原特征,但在用鼎制度等方面無疑受到了楚國的影響,并存在少量吳越地區輸出產品。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為構建區域內商周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淮北地區的商周歷史存在諸多空白和不詳之處,如區域內政治版圖、演進、與中原王朝的關系及其文化特征等,歷年來的相關歷史研究主要依靠傳世文獻,以及少量出土文獻,部分資料所涉及的地名及其地望等還尚有爭議。此次研究工作將區域內出土青銅器的系統引入,對補充、考定相關歷史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商周時期的安徽淮北地區,地域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通過對各類型青銅器的梳理與研究,展現出一派繁榮的青銅文明氣象。這種現象的得益,一方面與更為發達的中原地區或強勢地域的交流與互動分不開,同時也與本地自史前以來所積淀的厚重文化不無關系。同時也要看到,安徽淮北地區商周青銅器在不同時段和不同地域內,部分器物的演變規律較為清晰,但也有部分器物的演變存在缺環、形制風格復雜,演變中存在突變性,反映出區域內考古學文化間的消長關系,同時本區域商周青銅文化的構建具有顯著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