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斯麗娟,系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學思踐悟】
西部地區在國家改革發展大局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縱深。一直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西部地區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但當前西部地區仍面臨發展質量不高、與東中部差距明顯、發展潛力釋放不足等問題,亟須針對性破解難題,探索新形勢新任務下的特色發展之路。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對西部地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此,應充分認識推進新型城鎮化對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意義,立足發展的現實階段和人民需求,推進西部地區實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機結合,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補短板夯基礎,切實鞏固拓展西部地區脫貧攻堅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西部地區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國832個摘帽貧困縣中有568個在西部,并且“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全部位于西部。雖然當前全國范圍內已消除絕對貧困,以前的貧困人口逐步走上了致富路,但西部地區由于其天然的地理因素、發展基礎等限制,面臨相對較高的返貧風險。由此,西部地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大的短板就在農村,需要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機結合,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加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在工作機制上延續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領導機制,在政策上延續財政投入、小額信貸、人才智力等支持政策,充分體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工作延續。堅持完善東西協作和對口幫扶,在資金項目幫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產業梯度轉移、勞務輸轉和人才交流,實現東部地區帶動西部脫貧地區農業農村發展。采用數字化、信息化等手段開展易返貧人口的常態化監測和響應機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幫扶成果。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是確保縣城與農村地區要素資源雙向流動動態平衡的重要因素。為此,應構建縣城農村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小城鎮建設,支持在規模較大的城鎮完善縣級醫院建設,緩解周邊鄉村的醫療衛生需求。有序推進撤點并校,擴大縣城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鼓勵發展職業教育,深化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和縣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提高教育資源享有水平。
提升就業和產業支撐能力,保障勞動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強化縣域經濟的要素保障,鼓勵農村居民就近就業和創業,開展適合農村勞動人口的職業教育和創業培訓,發展多渠道靈活就業和規范的新就業形態。
抓關鍵增互動,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城市與農村互動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西部地區的縣域范圍內,縣城與農村的聯系薄弱,縣城帶動作用不強。西部地區推進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有其特殊性,其關鍵場域就在于縣域,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最適應實際的選擇。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加快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農村轉移人口在常住地以及在農村的既有權益,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更好支持。加快縣域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關鍵在于提升城鎮產業的吸引力。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的小城鎮往往在工業化水平上相對滯后,存在非農供給意愿與非農勞動需求的矛盾。為提升西部地區縣域就業水平,一是著力提升縣域產業實力,依托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狀況等,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城鎮產業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二是引導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發揮金融支農和農業保險的風險對沖功能,促進要素從城鎮向鄉村流動,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向縣域引入連通性強、業態豐富的數字技術,以縣域數字化重塑縣域產業,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衍生出諸多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實現縣域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遷。三是暢通城鄉經濟大循環。縣城和農村,從產業上看,聯系最為緊密,且互為供需。必須在縣域內進一步優化城鄉分工體系和市場體系,通過進一步強化產業聯系,強化農業基礎上的產業鏈、供應鏈,促進要素對流、產業耦合和供需適配。
強產業優體制,持續推進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實現特色發展
推進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其基礎在于提升縣域范圍內整體經濟發展實力和水平。縣域具有相對完備的經濟體系,經濟結構既包括城鎮,又包含鄉村,產業體系涵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各個環節。西部地區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考慮城鎮現有工業體系基礎,也要重視發揮當地的農業特色優勢,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大力發展縣域特色產業。縣域經濟有沒有競爭力,有沒有可持續性,關鍵在于是否建立了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為此,縣域范圍內必須加強統籌,優化產業體系,用好當地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集群化發展具備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時,基于“一方水土”,注重引進與當地農業產業匹配度高、集群發展潛力大的產業,增強發展后勁。充分利用西部地區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縣域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產品生產和綠色農產品品牌打造,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廣生產生活綠色低碳化,建立污染企業準入負面清單,推進現有鄉鎮企業綠色升級改造和面源污染治理,最終通過有效的市場機制和有為的政府管理相結合實現鄉村生態振興。
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為鄉村發展注入動能。“千萬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從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全面建成小康示范村,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提供了范本。西部地區要認真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政府主導建立并優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機制,加強全局性謀劃、整體性統籌,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在鄉村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產業發展、農民收入等方面制定針對性發展舉措,充分激發城鎮和鄉村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