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田青:神州之樂

    田青2024年06月12日09:3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神州之樂

    作者:田青,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

    千百年來,音樂在中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也發揮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桑間濮上,人們用歌聲尋求著愛情;隊前伍后,人們用歌聲統一著步伐;共同勞作時,“吭唷”之聲不斷;沖鋒陷陣處,金鼓之聲齊鳴。

    中國音樂之獨特,在于其蘊含著一種人文精神。中國傳統音樂之美,在于其能觸及心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和精粹。音樂是人創造的,是人聆聽的,是人的情感與思想的凝聚與升華。因樂可知心,因樂可知人,懂得了中國人的音樂,也就懂得了中國人,懂得了中國。

    和而不同,人間之美

    假如讓筆者只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音樂的話,那就是“和”。這個“和”字,不但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和最高體現,也是中國人和中國音樂的最終追求。公元前522年,一個叫晏子的政治家就是以音樂為例,生動、準確地闡明了“和”與“同”。他說,“和”的本質,就像音樂一樣,要有不同的“清濁,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而“同”,則是“以水濟水”,假如音樂只是一個相同聲音的不斷重復,那又有誰愿意聽呢?中國人將“和而不同”這個從音樂中悟出的道理上升為哲學,成為我們的祖先貢獻給人類社會的中國智慧。

    中國人從先秦時就將人耳所聞分為三個層次,即“聲”“音”“樂”。禽獸只能聽懂同類之間的“聲”,普通人只能懂得由“音”構成的語言,只有掌握了文明的人才懂得音樂。我們的祖先在音樂中追求平靜與和諧,這種和諧是心與身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大自然、與萬物、與天地的和諧。

    以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家對音樂有著非常深刻的論斷。孔子不但認為人格養成的途徑是“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把音樂文化視為最高的修養,他自己還會彈琴、唱歌,音樂是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孔子一生都把復興周禮作為努力的目標,而“禮樂”則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一個偉大貢獻。把“禮”和“樂”結合在一起,可以使社會安定有序,同時又充滿活力。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擂鼓墩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主叫曾侯乙,是戰國時一個諸侯國曾國的君主。該墓共出土文物一萬多件,光樂器便有125件,其中最寶貴的發現,是一套青銅編鐘,即現已聞名于世的“曾侯乙編鐘”。編鐘出土時分三層八組,掛滿了墓室的三面墻,正符合周禮中“諸侯軒懸”的規定。編鐘總重量達2567千克,音色純正優美,而且“一鐘雙音”,每個甬鐘可以敲擊出兩個相差大、小三度的音來。

    圣人之器,雅樂之美

    從周代開始,中國人根據材質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其中最能代表中國人對音樂之美甚至人格品性追求的,則是古琴。古人彈琴是為了和自己的心靈對話,和自然、天地交流,因此使得古琴與人格和獨立精神連接在一起。

    古琴原來只叫“琴”,因為“琴”在中國文化中無出其右的重要性,在漢語里,琴字逐漸成為所有樂器的統稱。為了有所區別,才在“琴”字前加了一個“古”字,是名古琴。古琴是中國文人的樂器,因此,它像中國文人一樣,還有一些雅號,比如瑤琴、玉琴等,也有一種更直接的稱呼:七弦琴。

    古琴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從公元7世紀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樂譜系統,曾經涌現過許多著名的琴家,最重要的是,古琴自誕生之日起,就與中國的傳統文人與傳統文化聯系在了一起。孔子以琴歌“教化人生”,所以古琴被稱為“圣人之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享有崇高地位。

    “琴棋書畫”四藝,在中國古代的文人生活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琴居“四藝”之首,也是最為高雅的。從魏晉南北朝時開始,“左琴右書”就成為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基本修養。“竹林七賢”的故事中,嵇康彈奏《廣陵散》是中國知識分子至今所津津樂道的典故。這位玉樹臨風、傲岸不群、正直灑脫,極富理想主義、反叛精神和個性色彩的大藝術家代表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與自由主義理想精神。他因“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被當權者判了死刑,臨刑前彈了生命中最后一曲——《廣陵散》。彈完后,他說出人生最大的憾事:昔日袁孝尼多次想跟我學《廣陵散》,我沒有教他,《廣陵散》于今絕矣!從此,在中國的傳統語境中,“廣陵散”成為失傳文化的代名詞。

    兼收并蓄,融合之美

    很多人不知道今天我們的“民族樂器”哪些是中原固有的,哪些是外來的。有一個方法:漢字的特點是“一字一音一義”,一個字單指一物,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東西交流頻繁之后,才出現更多的雙音字或兩個字以上的名詞。如稻、黍、桃、杏、李等是中原固有的,葡萄、苜蓿、菠蘿、番薯等是外來的。樂器也一樣,箏、琴、瑟、笙、鼓等都是中原固有的,琵琶,箜篌、二胡等都是外來的。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曲項琵琶就是南北朝之前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的。一般人提到絲綢之路,更多想到的是貨物的流通,其實除了貨物之外,還有更多“非物質”的、精神上的東西是通過絲綢之路東西交流的。從南北朝到唐代達到鼎盛的文化交流狀態,除了佛教,就是音樂。從中亞、西域傳到中原的許多樂器、樂曲、音樂理論,都是中外文明互鑒的結果。這些外來音樂來到中原之后,經過各民族音樂家傳承、創新、發展,逐漸和中原本土音樂融合,呈現為多姿多彩的聽覺盛宴。

    琵琶傳到中原后,迅速得到上至帝王貴族、下至老百姓的喜愛。一開始,琵琶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樂器特點,即橫抱琵琶。因為它是馬上之樂,人騎在馬上,右手要彈,左手除了按弦,還要作為樂器的支點,所以敦煌壁畫里的從北齊到唐代的琵琶都是橫抱在懷中的。進入中原后,琵琶的演奏方式逐漸適應農業文明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宋以后逐漸流行高的桌椅,演奏時端坐椅上,可以將琵琶安穩地放在腿上,由原來的橫抱變為豎抱,左手不必再托著琵琶承重,而是可以更大范圍地在琵琶的弦上自由地游走,豐富了樂曲的技巧和表現力。于是琵琶變成今天這樣豎置于腿上演奏。

    琵琶演奏方式的另一個改變是以指代撥。唐代的裴神符是一個琵琶改革家,他第一個不再用撥子而用手指來彈琵琶,手指不但更靈巧、更方便,而且以指直接觸弦,也更加人性化,能更好地促成人琴合一的境界。

    諸多樂器中,琵琶的表現力極強,極具神韻,甚至可以用來表現戰爭場面。有趣的是,中國現存的兩首著名琵琶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描寫的是同一場戰爭,即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中的垓下之戰。楚漢之爭在垓下結束,劉邦打敗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大漢。

    《霸王卸甲》也叫《楚漢》。清朝初年,王猷定在他的《四照堂集》里記錄了一個人稱“湯琵琶”的演奏家演奏這首曲子。他演奏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聲、駑聲、人馬辟易聲”,似乎那逼真的戰爭場面就在眼前。

    《十面埋伏》也叫《淮陰平楚》,歌頌的是勝利者劉邦,它采用中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形式,從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一直到得勝回營,繪聲繪色地刻畫了這場戰爭中的各種場面。

    兩相比較,《霸王卸甲》注重的是戰爭中的人,是戰爭當中主角的心理和感情。項羽最后“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嘆,在琵琶曲《霸王卸甲》中得到濃墨重彩的精心刻畫,化成一段柔婉凄美、動人心魄的旋律。

    古老樂種,傳承之美

    我們的先輩不但創造發明了眾多表現力豐富、各具特色的獨奏樂器,還創造并傳承了眾多傳統深厚、豐富多彩的樂隊演奏形式,我們把這些各具特色、有一定的組織體系和典型性的音樂形態架構、有嚴格傳承的傳統演奏形式稱為“樂種”。從古代到現代,樂種的概念在不斷變化。

    在隋、唐兩代,逐漸形成了一個在當時領先世界各國的音樂形態——燕樂。燕樂也稱宴樂,泛指在宮廷或貴族的宴會上所演唱、演奏的音樂,包括獨唱、獨奏、合奏、大型歌舞曲及歌舞戲、雜技等。燕樂是大唐繁榮昌盛的象征,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音樂文化,曾給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諸國以深遠的影響。

    今天,只要到泉州、廈門、臺灣,甚至到東南亞的華人社區走一走,就能見到、聽到閩南文化圈普遍流傳著的古老美麗的樂種——南音。

    泉州南音,也稱南管、弦管,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是流傳于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臺灣地區以及南洋華人中間的一個古老樂種,至今仍呈現出活潑生機。

    泉州南音能作為華夏正聲流傳到今天,有著特殊的原因和條件。泉州地處東南沿海,有獨特的人文環境和生存條件,從晉、唐、五代以至兩宋,中原的士族、皇族因為逃避戰亂,先后舉族南移,一大部分人最終定居泉州。他們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樂文化也帶入泉州,并逐漸流布民間,世代傳衍。

    唐宋的音樂遺響,大量保存在南音曲目當中;至今南音的琵琶仍然像敦煌壁畫里的琵琶一樣橫抱懷中;唐代的洞簫傳到日本被稱為尺八,有人以為在中國已經失傳了,但實際上一直在南音中嗚嗚而歌;中國自古便“執節者歌”的拍板,也依然在南音歌者的手中莊重地節度著音樂的輕重緩急……南音的演唱規制,南音中自成體系的工尺譜,以及一首首具體的樂曲,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為中古音樂的歷史見證。

    民間器樂,生活之美

    音樂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禮儀還是娛樂,一個人從生到死,都伴隨著音樂。宋元之后,隨著市民階層和商業文化的出現和興起,在民眾中大量出現自娛自樂的小型器樂演奏形式。

    明清之際,全國各地都出現、形成了一批在當地獲得民眾高度喜愛的樂種。這些樂種大部分都有著相對固定的樂器和樂器組合形式,有獨特的風格和成規模的樂曲積累,有自己的宮調體系,有些還積累了大量的樂譜。

    笙管樂是流行于我國北方的一個影響深遠、分支眾多、有著“多元一統”格局的龐大音樂體系。它包含至今仍然活躍在中國北方廣大農村并在當地農民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的許多支系,其中智化寺京音樂、五臺山佛樂、晉北道樂、山西八大套、西安鼓樂、華北各地眾多的“音樂會”,以及東北三省的鼓吹樂等都血肉相連并同屬于這個元體系。它們不但有著大致相同的樂器、樂律、風格和演奏方式,也有許多共同的樂曲和傳承方式。

    鼓吹樂以嗩吶為主奏樂器,輔以各種打擊樂器,演奏時鼓樂喧天,氣勢非凡。鼓吹樂興起于漢代,是當時的軍樂和儀禮音樂,后來成為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器樂演奏形式。綿密復雜的鼓點是一種可以表達清晰含義的語言,渲染宏大的氣勢或裝點喜慶的氛圍,是鼓吹樂最擅長的本領。在中國農村地區,無論是何種集會,只要是人群集聚的地方,都會有鼓吹樂的聲音。

    在中國南方地區,除了粗獷豪放、熱鬧歡快的吹打樂之外,最能代表南方細膩婉約、空靈曼妙風格的器樂形式就是弦索樂,所用樂器以絲弦樂器為主,配以曲笛,風格清柔典雅。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浙地區的一個民間樂種,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明代,魏良輔等戲曲家在昆山創制昆曲水磨腔,音樂家張野塘組織了絲竹樂隊,在為昆曲伴奏的同時逐漸形成獨立演奏的專職班社,當時稱為“弦索”。清末民初,有一些以演唱昆曲、灘簧并奏絲竹樂的民間組織產生。其中,有一種稱為“清客串”的市民自娛性組織,不參加民間婚、喪、喜、慶的商業活動。而稱為“絲竹班”的民間組織,則以半職業性的吹鼓手擔綱,他們平時從事農業或工商,有活動時則“應酬”婚喪嫁娶。在風格上,前者細膩、講究,后者則粗獷樸實,氣氛熱烈。

    各樂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傳承有自,靠著一代又一代音樂人的忠誠和堅守,完成跨越千年的音樂賡續,直到今天,依然可以通過其古老的樂譜、古老的樂器形制與古老的演奏法彰顯中華傳統音樂鼎盛期的精神和面貌。

    中國音樂浩瀚無垠、博大精深,無論是廟堂的高雅之樂,還是民間的熱鬧活潑之樂,無論是本土產生的絲弦管竹,還是來自西域的琵琶羌笛,都在千百年的傳承演變中,承載著我們祖先的喜怒哀樂,有我們民族、地域、家鄉的歷史和生活,代表著泱泱中華之美。

    今天的中國人,應盡其所能,傳承、保護、弘揚我們的民族音樂,讓神州之樂永遠回蕩在祖國的山河大地,讓中華之美永遠深涵在我們的心里和生活中,成為我們的根與魂,成為我們不斷創造美的基礎,成為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戰歌和凱歌。

    (責編:孫凱佳、黃偉)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级| 91精品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真实伦偷精品|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网站你懂得| caoporn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天堂AV女色优精品|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资源在线|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 蜜芽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99re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 日韩av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久9这里精品免费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精品| 国内精品乱码卡1卡2卡3免费| 51精品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