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唐五代經學史

    2024年05月23日10: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山東理工大學焦桂美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唐五代經學史”(項目批準號為:13BZS01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韓宏韜、柏秀葉、馬宏基、丁紅梅、俞艷庭、甘良勇。

    一  研究的目的意義

    唐五代不僅是舊經學的集成,也是宋明理學創新的基礎,在中國經學史鏈條中具有真正的承前啟后意義。由于該時期經學著作的大量亡佚、研究資料的零散匱乏、現存經注的研讀難度等,此前對這一段經學史的研究比較薄弱,其歷史發展軌跡尚未勾勒清楚,大量經學家及經學著作還沒有被充分發掘、深入研究,對唐代經學的特色、貢獻及其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也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有鑒于此,迫切需要開展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以形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唐五代經學史》,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國經學史研究的一個空缺。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對唐五代經學的發展軌跡、著述情況及總體特色、對唐五代經學的傳播渠道、對唐代崇道對經學的影響、唐代科舉與經學的關系、唐代經學風尚的嬗變以及唐五代標志性經學成果達到的高度、唐五代經學對宋代的影響等有了較為清晰且宏通的認識,為清晰起見,先述唐代,后述五代,以唐代為主。

    (一)唐代經學以太宗、玄宗、文宗時期最為發達

    唐代經學并非持續發展,以太宗、玄宗、文宗時期最為發達。

    高祖在位九年,自京師至州縣設置官學,又承隋之制設科取士,其崇學尊儒為唐代經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經學之盛,為有唐之最。其令顏師古編《五經定本》、孔穎達纂《五經正義》,實現了經書文字、經義的統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空前提高了孔子的地位。他不但弘揚儒教,而且親自注經,所注《孝經》進入十三經注疏系統,名垂青史。

    玄宗于經學尤可注意者,是其對唐代經學風尚變遷之影響。玄宗以帝王之尊,疑經改經。其改《洪范》之“頗”為“陂”,改《禮記·月令》篇次、內容,詔衛包改《尚書》古文為今文,刪削變亂《大學》《孝經》章句次序,組織群臣對《子夏易傳》之真偽、《尚書》孔傳、鄭注之優劣、《孝經》鄭氏注是否為鄭玄所注等進行討論。這些舉措的共性是在帝王的率領下開始質疑此前頂禮膜拜、不敢妄加評判的經書,其意義在于激發了當時及此后學者對經書的批判意識,這對唐代疑經改經風氣的形成至關重要。

    代宗幼而好學,尤專《禮》《易》,在位十七年,力倡儒術,令張參校定五經文字,影響深遠。蔡廣成、啖助、趙匡、施士匄等一批“異儒”活躍在代宗大歷年間,故該時期也是唐代經學風尚嬗變的形成期,于經學史之意義不容忽視。

    文宗好經義,重儒臣,接受鄭覃建議,繼漢熹平石經、魏三體石經后刻成開成石經,糾正訛謬,有功于經典文字。

    唐代其他時期,經學式微。導致式微的原因主要是帝王輕視、社會動蕩兩端。前者如高宗尚吏事,重文輕儒;武后矜權變,不能重用經學人才;中宗尚文華,儒學忠讜之士不得晉用。后者如肅宗在位期間干戈未定,雖誠心招賢,卻難見成效;文宗之后國勢衰頹,經學難以復振。綜觀唐代經學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到,帝王的好惡、政權的分合、國家的興衰、社會的治亂等因素都與學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二)統一是唐代經學的突出特征

    唐代經學是從南北朝走過來的,與南北朝長期分裂導致南北經學風尚存在很大差異不同,唐代國家統一,經學也走向統一。統一是唐代經學的突出特征。由官方組織編纂、整理、詮釋的《五經定本》《五經正義》、開成石經等都是為實現經學統一而采取的強有力手段,是唐代經學顯現的新氣象。

    唐初,太宗“以經籍去圣久遠,文字多訛謬”,詔顏師古考訂五經,撰為定本,頒行天下。又以儒學多門,章句繁雜,詔孔穎達與諸儒撰定《五經正義》,令天下傳習。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正義》頒布實施,每年明經準此考試。《五經正義》是唐代經學義疏派的代表作,也是對東漢魏晉南北朝以來各派經師著作的一大總結。其后,賈公彥撰《周禮注疏》《儀禮疏》,楊士勛撰《春秋穀梁傳注疏》、徐彥撰《春秋公羊傳注疏》,合稱九經義疏。唐文宗太和年間,九經之外增加《論語》《孝經》《爾雅》,合為《十二經》,刻石于國學。經過唐人的努力,經學統一的使命基本得以實現。馬宗霍先生云:“自五經定本出,而后經籍無異文;自五經正義出,而后經義無異說。”

    (三)唐代經學著作不豐,但有高度有特色

    調查發現,唐代三百年,產出的經學著作有二百三十種左右。因亡佚嚴重,為后人所知者唯九經義疏、《周易集解》及啖趙學派的少數幾種著作。僅僅依靠現存著作,難以構建唐代經學史。

    筆者通過對現存著作、佚文的深入研究及對文獻所載唐人久佚經學著述哪怕是只言片語的悉心爬梳,對唐代經學著作的整體風貌有了基本把握,認為唐代經學著作雖然數量不多,但既有高度,又有特色。

    九經義疏集南北朝經學成果之大成,在文字訓詁、名物闡釋、禮制疏解、經義闡發、思想詮釋、教化功能諸多方面均達高峰,詮釋的細密、深入、宏通前所未有,且至今難以逾越。但九經義疏的高超水準也使后來者難以企及,故此后的其他唐人著作或以校補義疏為務,或以追求新見為主,在九經義疏的耀眼光芒下,相形見絀。史徵、東鄉助、畢中和、邢璹等的《周易》研究就是對《五經正義》的闡發、補充、完善、糾正,而唐玄宗、韓愈、啖助、趙匡等對經傳的質疑、批評,則走上了質疑傳統認知、疑經改經、舍傳求經之路。

    該時期《周易》及《春秋》學研究相對興盛。這是因為《周易》富含哲理,詮釋空間較大;又有象數、義理兩派,詮釋角度較多。該時期三傳綜合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融通狀態,學者們在綜合研究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三傳的牴牾,開辟出評判優劣、分析是非、推求圣人之旨甚至舍傳求經的新路徑;而安史亂后的社會現實激發了學者們的致用精神,藉《春秋》發表政治見解也是以啖趙學派為代表的《春秋》學研究者新的學術追求。

    該時期出現了文人撰、注經學著作的現象,比如王勃有《周易發揮》、劉禹錫有《辨易九六論》、韓愈有《論語注》、李翱有《易詮》、韓愈李翱合撰有《論語筆解》等。文人的經學修養不但使其文學作品染上經學色彩,也一定程度地導致了經學的文人化,這是唐代經學的鮮明特色。但因文人的經學功力畢竟有限,也使其難以沿著東漢以來的古學路子闡釋、研究經學,他們的解說往往缺少扎實的依據,偏向闡發己見,也不乏主觀臆說,與傳統章句之學迥異。筆者認為,文人化經學或者說經學的文人化也是導致唐代經學風尚變遷的原因。

    (四)唐代經學的傳播渠道以官學為主

    與漢至隋官學、私學并重,師承、家學綿延不絕,在經學傳承中占據重要地位不太一樣,唐代經學的傳播主要依靠官學系統,官學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任。私學雖也受到鼓勵,與官學并存,是官學的補充,但相對式微。

    考察發現,從南北朝走過來的唐初經學家王恭、馬嘉運、張士衡等尚能沿襲前朝風尚,以私人身份講經授徒。但此后見諸文獻記載的、居于鄉里的傳經者極少,說明民間經師稀缺,其傳經之功、經學貢獻也極為有限。即使唐代中晚期官學衰頹,私人講經之風也并未興起。因此,官學是唐代經學傳播最重要的渠道。官學的權威地位,保證了士子學習內容、思想塑造的統一性,但也限制了經學研究的個性化、多樣化,制約了其可能延伸的長度與高度。

    (五)唐代科舉與經學關系密切,但對經學貢獻有限

    調查顯示,在朱彝尊《經義考》著錄的有姓名可考的110余位經學家中,科舉出身的有20多人,科舉與經學的關聯不言而喻。但就科舉取士的人數之多與其產出的經學家及經學著作相比較,這個數字又是渺小的。

    唐代科舉考試設?婆c制科,考試內容均與經學關系密切。常科以進士、明經為主。明經有五經、三經、學究一經,有三禮、三傳,有史科?荚囆问揭蕴、墨義為主。進士科也考帖經。制科中有不少科目也是直接考核經學,如“明一經以上”“經學之士”“經學優深”“經術通博”“學藝賅博,業標儒首”“明三經通大義,抱一史知其本末”“精究經術通該古今”等。即使在取得科舉出身參加吏部詮選時經書仍為主要考核內容,其中有三禮、三傳、五經、九經等。由此可見,在科舉考試和吏部詮選中,經學對士子非常重要。因為科舉考試與吏部詮選關系著士子的前途命運,其考核內容對士子也就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科舉考試直接拉動了《五經定本》《五經正義》的產生,其對儒經的考核激發了士子的習經熱情,促進了經學的傳播與普及。但科舉考試旨在為國家選拔粗通儒經的各級官吏,并非培養專門的研經人才,科舉人才為該時期經學研究做出的貢獻因此也是有限的。

    研究發現,無論明經科還是進士科士人走上仕途后從事經學活動者很少,其活動主要包括任職于中央各學館,擔任各級生員的經學教育工作;供職于太常寺,參與朝廷儀注的討論與制定;纂修官方經書或從事私人著述等。無論哪個層面,因為從業人數的有限,致使其對經學的普及、傳播、研究產生的影響也極為有限。

    值得重視的是,通經的進士科人才如劉軻、韓愈、李翱、柳宗元、皮日休等對《孟子》《大學》《中庸》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宋代諸書之升經;進士科人才的經學活動也推動了唐代經學風尚由恪守傳統章句注疏向疑經惑古的逐漸遞嬗,促進了唐學向宋學的轉關。

    (六)唐代道家思想對經學影響甚微

    唐代尊老子為先祖,高宗時期已將《老子》納入科舉考試。玄宗崇道尤厲:親為《老子》作注,并令元行沖做疏,頒示天下;置崇玄學,設博士、助教、生員,令習《老子》《莊子》《文子》《列子》,旨在培養、選拔玄學人才參政。唐代還出現了道士參政的特殊現象。

    研究發現,唐代尊崇老子,主要出于政治需要,對經學影響不大!段褰浾x》《周易集解》《周易口訣義》等書中雖有援引道家學說者,但數量很少,或為注文所引《老》《莊》說標注出處,或對引文進行?,或偶引《老》《莊》說闡釋經注。與魏晉南朝經學的玄學化相比,老莊思想對唐人注疏并未產生本質影響。尤其是《周易正義》大量刪削了前人注疏中的玄虛之說,努力回歸儒家的持正觀念,彰顯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從道學對經學的影響來看,魏晉南朝是援道入儒、以儒為主,唐代則是經、道疏離,獨尊儒術。唐代官方經學努力削弱、消融玄學包括佛教的影響,旨在糾正此前滲入經學中的玄佛雜質,保持經學的正統性。

    (七)唐代經學風尚在繼承中也有遞嬗

    以玄宗為界,唐代經學風尚大約可分前后兩期。前后期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總體來看還是各具特色:前期為尊重傳統的注疏學時代,后期是挑戰傳統的“新經學時代”;前期以九經義疏為標志,后期以啖趙學派的《春秋》學為代表。其間風尚嬗變,有跡可循,有因可探。

    就內容來看,九經義疏以串講大義、訓釋字詞、闡釋名物、疏解典章、考述史事、總結義例、闡發思想為主要內容,信實而繁密。就方法來看,是為每經樹立一家之注,然后在主要吸納南北朝成果的基礎上為之詮解。就結果來看,它代表了自漢至唐近千年間學者代代相承的傳統,為經學的作者、篇章順序、經文字句、經義解釋等提供了一個公認的標準。

    九經義疏雖為國家規定的科舉考試標準教材,但并未絕對獨尊!段褰浾x》初成之時,參與編纂者馬嘉運即言其編撰之失,太宗詔令詳加校定。大約同時的王玄度上所注《周易》《毛詩》,毀鄭、孔舊義。武后時王元感上所撰《尚書糾謬》《春秋振滯》《禮記繩衍》,欲與《五經正義》立異。此猶唐代經學之異軍。至唐玄宗以帝王之尊疑經改經,劉知幾以史家眼光質疑經傳,新變之風悄然發展。

    唐代中葉之后,政治局勢發生變化,學術也有新的動向。其在經學上的表現就是出現了一股挑戰傳統、追求“異說”的潮流,以啖助、趙匡、陸淳、韓愈、李翱、柳宗元等為代表。其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努力擺脫被尊為典范的注疏學,以己意說經。二是對漢人傳承下來的經書作者、篇章順序、經文字句、經中史實等提出質疑,并以己見說解、彌縫。三是受時政、時風影響,努力發揮經學的救世功用。此如啖助、趙匡等研究《春秋》的學者鑒于安史亂后藩鎮勢力強大、中央政權羸弱,強調君臣之義;李翱、韓愈等表彰《中庸》《大學》《易傳》《論語》《孟子》等書,強調內圣外王、經世致用的重要性。這種傾向約形成于代宗大歷年間,到唐代后期逐漸形成了脫離注疏學的“新經學時代”。

    筆者認為,唐代前后期經學風尚的不同主要表現為:前期重訓詁,后期重義理;前期尚屬比較純粹的學理研究,后期則與社會現實密切關聯;前期立一家之注而恪守之,對前人觀點持尊重、總結態度,后期舍傳求經、與舊解立異,重主觀創見;前期是對唐前經學進行了總結,后期則為宋代經學提供了先導。

    單就唐代經學的嬗變歷程來看,也有其特點和規律。唐代經學風尚的變遷并非一蹴而就,亦非一脈相承,其轉折約在玄宗一朝。早期的馬嘉運、王玄度、王元感等求新反舊,是在傳統經學內部表達不同意見。就治學方法來看,與鄭玄、孔穎達并無二致;就研究成果來看,并沒有超出更沒有顛覆傳統認知。也就是說,他們標新立異是傳統經學內部的事情。玄宗組織群臣討論《子夏易傳》之真偽、《孝經》鄭注是否出于鄭玄之手等,旨在求真、求是,仍是傳統經學的研究范疇。但他改《洪范》之“頗”為“陂”、改《月令》為《禮記》首篇、變亂《大學》《中庸》次序,則是對此前公認的傳統認知的挑戰與反動。啖趙學派舍傳從經,是沿著玄宗反傳統的線路發展的,其立場、方法和理念較之傳統均有質的變化。宋人疑經改經也是沿著這條路線繼續邁進的。

    推動唐代經學風尚變遷的關鍵人物和關鍵因素約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玄宗握皇權尊嚴啟動了對傳統經學的破壞,引導了經學的新變。二是劉知幾以史家的求真精神審視經學,推動了經學的新變。三是啖趙學派舍傳求經并發揮經學的致用功能,深化了經學的新變。四是安史之亂的歷史變局促使經學家關心現實,思考對策,激發了經學的經世使命。此為經學新變的外部因素。五是九經義疏的至高水平、學術自身“窮則思變”的發展規律,導致經學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尋求新變。此為唐代經學新變的學理根源。

    (八)五代經學以后唐明宗時期較為發達

    五代十國時期戰亂連綿,更代頻繁,文獻典籍慘遭浩劫。帝王多出身低微,崇尚攻伐,不重文教;靵y的社會環境,對文化發展、經學研究極為不利。

    十國之中,唯南唐君主兄弟和睦,國家安定,后主李煜尤能稽古右文,崇尚儒學,曾開弘文館,置《詩》《易》博士于秦淮,設國子監,橫經齒胄者千余人,后復置廬山國學,所統州縣亦往往立學,衣冠文物甲于中原。但后唐經學發展狀況、主要經學家及經學著述因文獻闕如,無法詳考。

    五代以后唐明宗時期經學成績最為顯著。明宗李嗣源智勇雙全,尊崇儒學。即位之初即恢復拜祭孔子及孔門賢哲之禮,以示對孔子的尊崇。又廣收生徒,努力恢復并發展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等不同門類的教育,為國家發展選拔、儲備各類人才。

    明宗對科舉考試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之處,進行了改革,比如對不在戶籍地考試而“寄應”他籍的考生嚴加稽查,這一舉措既有利于科考制度的規范化,也有利于舉子之間的公平競爭。

    明宗時期的科舉考試,無論進士還是明經,都改變了此前其他科目逐場決定去留而三禮三傳終場裁決的做法,統一為逐場決定去留。這一舉措有利于保證所有科目考試程序的一致性,杜絕“博通者混雜以進身,膚淺者僥求而望事”之弊病。

    明宗時期重視考核時務策,要求三傳、三禮、三史、開元禮、學究等各科考生均須在考完專業后再考時務策,其意旨或在引導士子關心時政。

    該時期還加強了對進士科帖經的考核,這對提高進士科舉子的經學修養、選拔通經官吏治理國家當有幫助。

    其他如完善閱卷制度、嚴懲科場舞弊等舉措,有利于改善科舉考試中存在的弊端,增加科考的透明性及公正性。

    考察發現,五代自后梁開平二年(908)開科取士至后唐顯德六年(959),52年間,僅后梁乾化四年(914)、龍德元年(921)、后唐同光元年(923)、后晉天福四年(939)停舉,其他時期雖戰亂頻仍,而貢舉未廢;五代科考雖積弊叢生,但也在努力改革、完善;諸多建議、措施雖未必都有實效,但其初衷都是為了革弊興利。五代君主在這個更朝換代快如車輪的時代,尚能延續唐代以來的科舉考試,已屬難能可貴。而科舉考試客觀上有利于維護經學的主導地位,促進士子研讀、傳播儒家經典,這是在民不聊生的亂世維持經學傳統于不墜、以經學維系人心的重要手段。

    (九)五代通經之士及經學著述少,但五代監本、孟蜀石經地位重要

    五代總共五十余年(907~960),存在時間短,又兵火不斷,更代頻仍。在這樣一個連生命都難有保障的特殊時期,從事經學研究極為困難。該時期通經之士不多,經學著作有限,自在情理之中。但即便這一時期是經學史上的低谷,也不應被忽略、沉埋。作為唐學與宋學之間的過渡,不厘清五代經學發展狀況,就難以看清宋學的源頭及流變。

    研究發現,該時期右武崇力,邊帥大臣亦多鄙視儒生,五代時期習經之人、通經之士甚少,載入史冊的主要有彭玕、許寂、張希崇、史匡翰、烏震、劉晞、司徒詡數人。

    五代時期有經學著述者更是鳳毛麟角。五代監本、孟蜀石經之外,爬梳《宋史·藝文志》、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及相關石刻文獻,所得經學著作僅有十七種,唯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存世。

    雕版印刷雖然產生于唐,但唐代的雕版印刷物主要為坊間所刻,以盈利為目的,屬于民間行為,多選擇暢銷的字書、韻書、佛經等進行雕刻,官方尚未萌生版印正經正史之意識,更無切實有效的實踐行為。

    唐末戰亂,庠序多廢,經籍淪喪,魯魚豕亥,訛謬甚多,一言致誤,大義全乖。若不精加?,廣布天下,則致紕繆流行,貽誤后學。統一文字,再次成為經學發展的迫切需求。

    五代后唐明宗時期,馮道因所見吳蜀雕版印刷的書籍中未及儒經,為弘揚儒學,推廣文教,于亂世之中發愿雕刻儒經,這既顯示了馮道等人的遠見卓識,也是明宗尊儒及經學自身發展的結果。

    馮道版印經書由國子監承辦,故稱五代監本。五代監本以唐開成石經所刻十二經為藍本,在開成石經僅刻經文的基礎上,兼刻經注,更便于閱讀。

    雕印九經始于后唐明宗長興三年(932),至后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完成,歷四朝七帝二十一年。亂世刻書,艱苦卓絕自不待言,而在這二十多年里,馮道穩居相位也是刻書事業得以持續的前提與保障。版印九經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大事,標志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普及。自此之后,版印書籍成為文獻流布的主要方式。

    孟蜀石經刊刻于后蜀后主孟昶(919~965)時,由毋昭裔倡導并主持完成。孟蜀石經亦以開成石經為藍本,兼刻經注。毋昭裔興學刻書,摹刻石經,不但使自唐末以來因戰亂廢絕的學校得以恢復,而且引領了蜀地的學術走向,對蜀地學術影響極大。

    五代監本與孟蜀石經均經注兼刻,不約而同,說明這一做法是對開成石經的自然推進,是由便于閱讀的實際需求推動的。

    五代私人著述唯存馮繼先《春秋名號歸一圖》一百六十篇!洞呵铩芳叭齻髦幸蝗藬得默F象很多,其稱多者或至四五,以氏、名、字、謚、官爵、國地錯舉互見者也不在少數,讀者常為之苦。馮繼先條舉《春秋》及三傳人名異呼,匯為此書,以備遺忘,為讀者帶來極大便利。

    (十)唐五代經學對宋代經學產生了直接而全面的影響

    無論唐代前期的主流經學還是中后期的新變經學以及五代經學都對宋代經學產生了深刻影響。以九經義疏、開成石經、五代監本、孟蜀石經為代表的唐五代主流經學對宋代經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經學文本的定型和義疏系統的形成兩個方面。

    就經學文本的推進來看,五代跟著唐人走,宋人跟著五代走,他們之間一脈相承。唐代的開成石經僅刻經文,沒有注、疏;而五代監本、孟蜀石經、注兼刻,經、注互相觀照的好處是便于閱讀;北宋國子監所刻單疏本,是對五代監本僅有經、注而無疏文的補充;南宋出現了經、注、疏合刻的越州八行本,更便閱讀;而南宋末年出現的福建刻十行本是最早的經、注、疏與《經典釋文》合刻本,對后世的影響尤其巨大,明清以來的幾種十三經注疏刻本均由此而出,今天通行的清代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亦據十行本重刻。我們看到,今天的經學文本源于唐,推進于五代,終成于宋,它們之間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筆者認為,唐五代時期經學文本的定型是中國經學史上的一大關節。

    就義疏體系的構建來看,宋人也是沿著唐人的路子繼續邁進的。唐人完成了九經義疏,宋人把唐人未完成的《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義疏接著做完,最終形成了完整的十三經注疏體系,其完成標志著古學系統的終結。沒有唐人義疏,也就不可能有宋人義疏。

    又,自唐玄宗以來越演越烈的疑經改經傾向到唐代中后期形成一股新變之風:韓愈、皮日休的尊孟對《孟子》在宋代的升經有直接影響;韓愈道統說以及其與李翱同尊《大學》《中庸》,對宋代理學有開啟作用;韓愈、李翱《論語筆解》中體現的疑經改經及啖趙學派《春秋》學研究中的舍傳求經、經世致用傾向都在宋代經學中有鮮明體現。

    唐五代經學不僅集前代經學之大成,而且是漢學宋學之轉折。無論是作為主流經學的九經義疏、開成石經、五代監本、孟蜀石經還是當時被視為異端的啖、趙之學都對宋學產生了直接影響。欲深入探究唐入宋的轉折,理性尋求宋學的轉變,需從唐學入手。

    綜上所述,唐五代經學,上承南北朝隋代,下啟兩宋,是經學史上的一次高峰。唐以前的南北朝隋代是經學上義疏體的興盛期,同時經學與玄學、佛學都有較深入的相互滲透。唐代孔穎達、賈公彥等人的九經義疏,實際上是對南北朝隋代義疏的總結與提升,從而形成唐代經學的標志。北宋是義疏體的最后形成期,以邢昺的《論語》《孝經》《爾雅》注疏為代表。南宋程朱的新注,實際是在唐至北宋義疏基礎上由博返約形成的。從這個發展脈絡來看,唐五代是經學史上古學的高峰期。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對唐五代經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對該時期經學發展演變的脈絡、經學傳播的渠道、科舉與經學的關系、重要經學著作的詮釋內容、特色、成就、該時期經學的歷史地位等關鍵性問題都有準確而深入的分析,其中對唐代經學與科舉的關系、九經義疏的詮釋思想及地位、唐玄宗于唐代經學風尚變遷之意義、劉知幾的經學批評及其經學史意義、啖趙學派及陳岳的《春秋》學研究方法、唐五代經學對宋學的影響等問題的論述尤具開拓創新意義。

    該成果對該時期相關史料窮搜盡索,舉凡相關史書、總集、墓志、典章、類書、唐宋筆記、經學注疏、輯佚、目錄以及相關序跋、宋人清人經說等網羅翔實。以材料的拓展尋求觀點的突破,視野開闊,立說有據。這種立足文獻的扎實做法值得推廣。

    該成果對唐五代經學史的把握是在先已完成《南北朝經學史》,又對清代經學有深刻研究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闡發唐五代經學的發展演變、特色成就、地位影響,較之其他學者更加準確,更能抓住實質,這種宏通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鑒。

    該成果為唐五代時期的重要經學著作、佚文設立了20多個個案研究,以經義發明、詮釋方法、經學思想為研究重點,在精研全書的基礎上選取典型條目、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每一個例證的研究,既注重唐人注疏之間的橫向比較,又開展了與漢魏乃至清人注疏之間的縱向對照,這樣的方法既能發現各家治經之特色、傾向、方法、貢獻,又能由個案研究匯總出該時期經學的總體走向、發展演變、價值局限,還能將這一時段的經學置于經學發展的鏈條中檢驗得失、認識成就、界定地位。這種深入經典內部進行探究,從而將論述真正落到實處的研究方法在今天的國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

    (責編:蔡夢達、黃偉)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精品96在线观看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久久免费看国产精品| 久久er热视频在这里精品|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 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亚洲精品国产av成拍色拍|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日日噜噜噜噜夜夜爽亚洲精品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亚洲啪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 99久久做夜夜爱天天做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狠狠高潮亚洲精品|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高清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 | 99热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香蕉超碰97国产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播放| 99无码精品二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