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建曉 陳愛麗,分別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福建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福建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空間載體。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布局縣域產業鏈并不斷提升其發展水平,可為縣域經濟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勢賦能。
1 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科學謀劃縣域產業鏈
新質生產力是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方向的生產力新形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功能,能否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搶占先機,直接關系到未來發展態勢。
因地制宜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鏈。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可一刀切、齊步走,不能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就發展縣域經濟而言,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找準發展方向和突破口,打造縣域特色產業鏈,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明確主攻方向、精準發力,擇優確定主導產業鏈,積極建設一批產加銷貫通、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園區,持續做優做大做強縣域重點產業鏈。著眼長遠、分類施策,鼓勵經濟強縣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引領,推動重點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鏈式改造升級。
集聚融合推動縣域產業延鏈強鏈補鏈。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支撐,促進產業延鏈強鏈補鏈是建成縣域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由之路。精準定位縣域產業鏈發展方向,以重點產業鏈為主體,推進縣域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強鏈,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面向重點產業領域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冠企業”,推動以專破局、以精立業、以特求強、以新賦能,助力縣域產業鏈提質增效。
協同發展優化縣域產業鏈分工布局。分工協作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縣域產業鏈發展應注重內外聯動、強化區域協同,凝聚多元化發展合力。優化縣域生產力布局,深入推進主體功能區、新型城鎮、鄉村振興建設,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建立跨區域產業協作與聯動機制,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建設,積極承接中心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促進產能對接合作。以產業鏈串聯帶動跨縣域產業優勢互補,支持有比較優勢的縣域產業向高端化、深加工方向發展,帶動其他縣域協同發展。優化縣域產業空間布局,推動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中小微企業向中心鎮集聚、鄉村作坊和家庭工場向重點村匯聚,避免“盲目扎堆”。打通縣域城鄉產業連接通道,搭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促進城鄉產業合作與耦合發展。
2 有效激活縣域產業鏈,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需要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同時,科技成果只有產業化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縣域產業鏈發展動能。新質生產力依托于科技創新發展。作為科技創新體系的“神經末梢”,縣域應從創新投入、創新主體、創新平臺等維度發力,綜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產業鏈發展注入新動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推進科技強縣示范建設,全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縣域科技創新策源地。瞄準縣域產業集群重大科技需求,加強應用型研究,著力解決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并積極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研發與應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縣域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和高新技術企業提升計劃,通過孵化培育、引進創辦、轉型升級等方式,構建“創新雁形方陣”。著力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促進縣域企業、高校與科研院所建立聯合攻關、共享資源、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建共享創新平臺,引導縣域積極完善產業園區建設,融合運用“科創飛地”“人才飛地”等新模式,促進創新資源集聚。鼓勵縣域創新主體、科技社團、行業協會等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科技賦能,推動縣域產業鏈轉型升級。新質生產力的落腳點在于新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方面,傳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任何傳統產業一經科技賦能,就有可能升鏈轉化為現代產業。以智能化改造和技術升級為抓手,通過設備更新、工藝升級、管理創新等方式,推動縣域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淘汰落后和低端低效產能。以數字賦能為引擎,加快縣域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深度連接,做優做強一批新制造、新服務、新農業,夯實新質生產力的產業根基。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優化縣域基礎設施布局與結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加快5G基站、數據中心等設施建設,搭建高速、融合、先進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結合縣域產業發展特色與優勢,科學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地圖,重點有序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等與當地主導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梯度化開發。探索實施“燈塔企業”培育工程,建立新興產業發展孵化地,著力推動縣域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縣域未來競爭優勢。
3 圍繞縣域產業鏈重塑,推動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形成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安排,推動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展離不開要素更新以及新要素的加入,并提出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決定性作用。同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其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發展新質生產力內在地要求推進生產關系的完善和發展,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良性互動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變革,生產關系的各要素也必然需要作出相應調整。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破除發展障礙。深化重點領域的深層次變革,有助于提高縣域產業鏈競爭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推進縣域“放管服”改革,創優“互聯網+”服務供給方式,建立高效、便捷、規范的縣級政務服務體系,切實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積極引導縣域土地、人才、資金、數據等優質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領域集聚。創新財政金融聯動機制,構建政府引導、國資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投融資體系,提高縣域優勢主導產業、新興產業發展的資金保障。聚力加強縣域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人才鏈一體化聯動機制建設,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發展創造廣闊空間。
優化提升縣域營商環境,營造良好發展氛圍。良好的、可持續的營商環境是開放包容、統一有序的社會生態系統的重要內容,可以促進產業鏈的提升,推動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持續推進構建公平、合理、誠信的縣域營商氛圍,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共建共享良好信用環境,激發實體經濟和要素發展活力。完善縣域市場監督管理機制,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保障中小企業平等獲取生產要素的權利,構建規范有序的縣域營商環境。加快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圍繞招商鏈、人才鏈構建服務鏈,在縣域范圍內搭建政企溝通平臺,建立常態化溝通反饋機制,促進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加大縣域減稅降費政策的傾斜支持力度,通過優化招商條件、完善收費政策、增加稅收優惠等方式,推動縣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擴大對外開放,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建立縣域本土企業和外來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
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強化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人才是推動縣域產業鏈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賦能要素。暢通人才引進渠道,以縣域企業和產業鏈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導向,建立招才引智“綠色通道”,打造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人才隊伍。完善縣域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發展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育人模式,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重點培養服務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優質青年科技人才。創新技能人才發展機制,根據縣域重點產業鏈人才發展的規律和成長特點,通過職業培訓、專項技能人才培養等方式促進本土人才能力建設,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健全縣域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人才層次+政策優待”的激勵體系,提升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的配套水平。充分發揮“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創造性優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