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葛揚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本論》研究的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2AJL00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侯祥鵬、嚴紫翔、張建平、孫睿、張薛梅。
《資本論》是一部劃時代的偉大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習近平在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200周年誕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最厚重、最豐富的著作,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資本論》自其20世紀初在中國開始傳播、運用和發展以來,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的社會主義中國,學習和研究《資本論》是學術理論界面對的重要課題,而梳理、總結、展示這些研究成果則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該項目在建立我國《資本論》文獻數據庫的基礎上,利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等,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量化分析,廓清了我國《資本論》研究成果面貌,討論了我國《資本論》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總結了我國《資本論》研究特征的演進,從而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狀況有了總體的、深入的、客觀的、科學的把握。
該成果通過中國知網(CNKI)下的期刊文獻數據庫、會議文獻數據庫、學位文獻數據庫,以及通過書目工具書和大型圖書館檢索著作,建立了1949~2016年我國《資本論》研究文獻數據庫,其中,期刊文獻數據庫包含6282篇期刊論文和28629條引文;會議文獻數據庫包含398篇會議論文和1782條引文;學位文獻數據庫包含291篇博碩士學位論文和17751條引文;著作文獻數據庫包含720部圖書;谶@些基礎數據,本文運用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國《資本論》研究狀況。
(1)從研究數量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文獻總量呈現較為明顯的指數化增長態勢,同時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第一階段1949~1977年為起步期,文獻數量在緩慢增長后隨即陷入停滯狀態;第二階段1978~1991年復蘇期,迎來我國《資本論》研究的第一個高峰;第三階段1992~2016年發展期,文獻數量平穩增長,特別是近年增長加速,迎來了我國《資本論》研究的第二個高峰。
(2)從研究隊伍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資本論》研究作者群體。這一作者群體主要以具有高級學術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學者為主,體現了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年齡(這里是指發表或出版文獻時的年齡)分布廣泛,既有20歲左右的青年學子,亦有年逾九旬的學界前輩。整體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隊伍比較穩定,處于老作者能持續、新作者能加入的良好的動態平衡狀態。其中不乏具有較高學術產出水平和較高學術影響力的核心作者。這些核心作者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動態更替,或者是前一階段的核心作者在下一階段繼續保持為核心作者,或者是前一階段潛在核心作者成長起來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作者,或者是在新的階段迅速成長起來的核心作者。
(3)從研究機構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的學術機構分布廣泛,包括高等院校、黨校系統、黨政部門、解放軍系統、社會科學院系統等。特別是高等院校是我國《資本論》研究的主要基地,其中形成了一批學術成果豐富、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研究機構。
(4)從研究媒介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已形成了包括學術期刊、學術會議、高校研究生教育、出版社、基金等多方參與的格局。
學術期刊是學術成果的重要載體。1949~2016年,我國涉足《資本論》研究領域的學術期刊共有1113種。在這些期刊中,那些刊載相關論文數量多而又具有較高利用率的少數重要期刊就成為我國《資本論》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
學術會議是最新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2000年以來我國《資本論》學術會議數量明顯增多。從會議延續性來看,既有一次性主題研討,也有系列化制度化學術年會;從會議級別來看,既有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也有全國性學術會議,還有地方性學術會議。
高校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對于我國《資本論》研究的傳承與未來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過最初幾年的緩慢增長之后,我國《資本論》研究學位論文數量在2010年前后明顯增多。這些博士、碩士生的來源分布既廣泛又相對集中,大部分院校只發表了一兩篇博碩士學位論文,而個別院校則發表了大部分博碩士學位論文。
出版社是《資本論》研究著作出版的重要平臺。我國出版社對于《資本論》研究著作有著較為廣泛的參與,從隸屬關系來看,既有全國性出版社,也有地方性出版社;從業務范圍來看,既有綜合性出版社,也有專業性出版社;從地域分布來看,除西藏外的全國大陸30個省級行政區都有出版社出版《資本論》相關著作。其中又有若干家出版數量居前的出版社,它們是我國《資本論》研究著作的核心出版機構。
基金作為一種制度性的科研資助形式,對激勵、支持《資本論》研究人員進行高水平研究、促進學科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資本論》研究已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乃至高校各級制度化基金支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是國家級基金項目的主體,教育部經費資助是省部級基金項目的主體,校級基金也資助了與《資本論》教學密切相關的研究項目。這些基金對《資本論》研究的資助具有多方位、廣覆蓋、大力度的特點。
(5)從學科視角和研究主題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已形成了以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為主的多學科視角研究體系,其中以經濟學研究為主,所涉領域非常廣泛,主要體現在具體的研究主題范圍不斷擴大。這些研究主題既有對《資本論》基本問題的長期堅持,也保持了對新生事物的高度關注;在牢牢把握《資本論》基本研究主題的同時,既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也密切聯系國際重大發展趨勢與變化。具體體現出四大特征:一是基本主題的長期延續;二是同一主題的逐步細化;三是新興主題的不斷拓展;四是主題狀態的動態調整,新的社會實踐可能會成為熱點研究主題或新興研究主題,邊緣研究主題可能會逐步淡出研究領域或是由于新事物的催生而成為下一個研究熱點主題。
(6)從引文來看,我國《資本論》研究文獻的學術規范性不斷提高,參考文獻的引用和標注日趨規范。這些參考文獻以圖書文獻為主,其次是期刊論文,近年來參考文獻類型逐漸呈多樣化趨勢,包括會議論文、學位論文以及報告、法規、匯編乃至電子文獻等。圖書文獻主要體現為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獻。
(7)從重大理論問題來看,主要包括《資本論》的邏輯、方法、內容與體系、唯物史觀,勞動價值理論,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虛擬經濟與經濟危機,以及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產權制度與國有企業改革、人的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構建等。
(8)從研究特點來看,主要體現在研究范圍、研究方法和原理運用形式的變化方面。
從研究主題的變化來看:一是研究范圍不斷擴大,包括對《資本論》基礎理論的探討,運用《資本論》分析經濟問題,對《資本論》體系結構的分析等;二是研究程度不斷加深,或者運用《資本論》中的不同理論去解釋同一個經濟問題,或者運用《資本論》中的同一個理論去解釋不同的經濟問題;三是研究主題在不同階段各有側重,2001~2006年主要是《資本論》基礎理論探討,2007~2013年主要是《資本論》理論的應用階段,2014年開始著重于《資本論》理論的拓展。
從研究方法的變化來看:一是從形式邏輯轉向辯證邏輯,早期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形式邏輯法”,即在《資本論》的概念、范疇基礎上探索各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近期更多采用“辯證邏輯法”,即研究《資本論》的理論體系與現實經濟運行的關系;二是從“抽象—具體”轉向“具體—抽象”,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標志;三是從邏輯論證轉向數學建模,數學建模主要是為了解決邏輯論證中出現的爭論,是對《資本論》邏輯論證方法的重要補充。
從原理運用形式的變化來看:一是從文本研究轉向應用研究,國內加強《資本論》應用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根據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過來證實《資本論》理論的正確性;二是從國內研究轉向國際研究,國際形勢的變化要求國內《資本論》研究拓展國際視野,為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服務;三是從完善理論轉向發展理論,特別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
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資本論》研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人才隊伍有老化跡象,青年學者的培養亟待加強。期刊論文作者的平均年齡為455歲,會議論文作者的平均年齡為499歲,著作作者的平均年齡為545歲。60歲以上作者人數占到作者群的30%左右,很多年逾八旬的作者仍筆耕不輟,而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尚鳳毛麟角。二是學術傳承存在隱憂。這主要體現在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師生之間的學術傳承脈絡尚未成形。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領域,已經形成了博導—博士生、碩導—碩士生這種兩代學術傳承現象,但尚沒有三代學術傳承現象,即形成這樣一條學術傳承脈絡:博導指導博士生,而后博士生成長為碩導,再后碩導指導自己的碩士生。再考慮到樣本文獻中第一篇《資本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出現于1998年,在前后20年的時間段中尚沒有一例這樣的傳承鏈出現,一方面說明在《資本論》研究領域做出卓著的學術成果確實需要殫精竭慮,另一方面也表明這種學術傳承確實尚未清晰可見。三是對外文文獻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外文文獻參考引用不多,所參考引用的馬恩著作99%為譯文,即便是博士研究生對于《資本論》外文文獻的掌握程度也極其有限。這不利于我國展開對《資本論》的深入研究。四是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引介不足。引進文獻的缺乏必然導致對世界范圍內《資本論》研究狀況的無知,更遑論領先世界研究水平。
總之,該成果以量化的方式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狀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對于推動我國《資本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一是拓展了《資本論》的研究思路。課題以《資本論》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為基礎,把新中國成立以來60多年作為時間跨度,對中國學者在新中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關于《資本論》研究的文獻進行客觀研究,把握《資本論》研究的歷史脈絡和總體特征。二是展示了《資本論》的當代價值。中國學者關于《資本論》的研究,體現出《資本論》在新中國經濟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也體現出中國學者對《資本論》的創造性研究,是《資本論》在當代中國重要價值的展示。三是有助于推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科建設。經過60多年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已經成為中國的主流學科。通過該課題研究,對60多年來中國《資本論》的研究有一個宏觀整體認識,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