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出版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是一部研究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著作。圖為2020年11月18日該書出版報告會現場。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供圖
創辦于1951年5月的《文史哲》雜志是新中國成立后創刊的首家高校文科學報,也是我國目前刊齡最長的綜合性人文社科學術期刊。今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提出殷切期望。圖為《文史哲》雜志及其獲獎證書。《文史哲》編輯部供圖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設于2010年,是國家社科基金管理創新的有效嘗試。圖為201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供圖
“一帶一路”媒體與智庫交流活動2019年5月在南京舉辦,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韓國、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17個國家的主流媒體代表和智庫專家參加了此次活動。陳建攝/光明圖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叢書》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發展經驗作出權威的學術和理論闡釋,為世界提供了一份可參考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圖為2019年4月9日該書出版座談會現場。朱高磊攝/光明圖片
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用腳底板做學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圖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右)在做調研訪談。謝林軒攝/光明圖片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圖為文保工作者在修復云岡石窟的壁畫。新華社發
“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基礎性學術文化工程。近年來,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纂的《儒藏》“精華編”陸續面世。胡士穎攝/光明圖片
近年來,各地紛紛舉辦各種形式的社會科學宣傳普及活動,以提升公眾的社會科學素養。圖為今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宣傳普及周上,一讀者在閱讀。田成攝/光明圖片
哲學社會科學有多高遠?作為一種關乎靈魂的精神事業,它彪炳于歷史星空,閃耀于文明宇宙,標定著人類生存的意義與價值。
哲學社會科學有多切近?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具體而精微,解析社會演進規律、指引國家發展道路,也賦予生活以理想、信念和動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展,都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古老中國從五千年歷史深處走來,在一次次社會躍進、文明變遷中不斷完善自身,留下了浩若煙海的文化財富,書寫出一幅豐沃壯闊的精神長卷,也建構起一座奇珍閃爍的哲學社會科學素材寶庫。
而真正意義上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相伴隨,因馬克思主義的傳入而開啟,在與中國具體國情和發展實踐的結合中被成就。
對于百年之前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而言,找到馬克思主義,才擦亮了洞察世事的眼,得以看清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掌握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系及發展規律;才堅定了改造世界的心,以實現人民解放和維護人民利益為不變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
旗幟指引方向,信念照耀征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秉持馬克思主義帶來的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中國學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資源、辨析汲取國外哲學社會科學有益滋養,積極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今天,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所應有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時代性,系統性、專業性日漸凸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初見成效,一支根植中國大地、心懷民族未來、勇擔時代使命的人才隊伍蔚然成林。
在這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定會昂然前行,更好地闡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這片吸吮著民族文化養分、聚合了14億人民磅礴之力的土地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定當矢志圖強,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