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主任 黃華新
2005年5月8日上午,我來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孝威先生的辦公室,與他一起商量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的發展定位問題。作為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唐孝威院士認為,中心應探索“在新的科研運作機制下實現多學科實質交叉和真正的學科會聚”。
一路走來,中心逐漸形成了心智與意識的科學—哲學研究,語言認知機制與演化規律研究,邏輯、語言與計算的交叉研究三個新興交叉學科方向,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使這些學科研究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突破點”。這讓我們備受鼓舞。5年來,中心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如同進入了快車道——主持了5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產出了一系列文理交叉的高質量論著,多項代表性成果獲獎,一批中青年才俊脫穎而出。
怎樣促進語言與認知的交叉研究不斷深化?經過摸索,我們決定在對人機交互十分重要的漢語隱喻認知領域集中發力。2018年,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隱喻的邏輯表征與認知計算”。兩年后,研究成果《認知科學視域中隱喻的表達與理解》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并被評為年度好文章。
近幾年,我們把邏輯與人工智能領域作為重點發展方向。當年從計算機學院畢業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的廖備水教授,現已成為我校邏輯、認知與計算方向的領軍人才,正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一代人工智能驅動的邏輯學研究”,并主編高校教材《人工智能的邏輯》。年輕學者的成長令我非常欣慰,并充滿期待。在參與重大項目過程中,研究生們也受到了很好的學術熏陶和學術訓練。
近期,我們正在梳理中心新一輪的發展思路。從90歲高齡的唐孝威院士到20出頭的青年學生,四代學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聚焦重大問題、創新研究范式,實實在在做幾件有意義、發出“中國聲音”的事情。